李牧野:台湾芯片业隐忧岂止人才短缺
在出口连续8个月衰退等因素影响下,台湾经济2023年第一季度负增长3.02%。有分析说,在全球需求短期难以回温的情况下,台湾出口还会持续下滑,今年台湾经济达到“保2”目标会有困难。在此背景之下,《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文章又揭出作为台湾经济重要支柱的半导体行业面临人才短缺困境。虽然台半导体企业龙头台积电最新财报显示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结束2019年6月以来持续增长势头,台湾半导体产业仍具有强大竞争力,随着国际市场逐步趋稳转暖,未来依旧可期。不过,沿着《纽约时报》的视角,仔细观察台半导体产业,确实也能发现其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首先是该产业依赖庞大且稳定的电力和水源供应。半导体制造极为耗电,其所利用的高精度半导体设备必须在恒温、恒湿等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对电力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且芯片产能越高、制程越先进,所需电量越多。随着5纳米、3纳米甚至更先进的2纳米先进制程芯片陆续投产,有媒体预计,台积电的用电量将更为惊人,到2025年可能占台整体能源消耗的1/8。
但台电力供应状况能否满足这种需求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尤其是考虑到民进党当局坚持废核“神主牌”,力推“非核家园2025”能源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计划在2025年将相应占比提升至20%,同时天然气发电占50%、燃煤发电占30%,但从实践来看,台湾地区的天然气和绿能发展进度严重滞后,对比预期目标已然确定“跳票”。更严重的是,因躁进废除核电,台电力供应备载率持续下降,缺电风险陡增,频频上演大停电。考虑未来台湾还面临减碳巨大压力,电力供应将更趋紧张、价格更为高企。
另外就是半导体产业用水量巨大,但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情频频吃紧。先进制程芯片生产环节还需要用大量的超纯水冲洗以保证产品良品率。而近年来台湾频频出现干旱缺水状况,有台媒报道,台积电已经不得不花高价买水并采取水车运输等办法应急。
其次,台半导体产业还面临社会转型、长期少子化导致后备人才不足的巨大挑战。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半导体产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半导体产业链高度细分的发展机遇,选择在极为依赖精细钻研和团队协作的芯片代工与封装测试领域深耕发展,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培育了数以百计的尖端科学家、数以千计的高级工程师和数十万的高素质员工。但台湾社会长期少子化使进入大学的人数持续下降,加之整个社会逐步转向崇尚多元价值理念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后现代社会,岛内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领域大学生人数、占比皆持续下降,据统计2021学年约为38万人,相比2011年减少约8万人,占比下降至32.5%。这迫使台积电等高科技企业不得不放宽征才标准,如从非理工科领域招人,甚至下沉至高中挖掘人才。
再者,除缺电缺水缺人才等问题,台半导体产业还面临一个更大的困境即“缺安宁”,尤其是民进党当局顽固奉行“倚美抗中”政策,在岛内打造“以武谋独”体系,催高台海兵危战凶风险。这种只顾一党一己之私的政策路线已经严重毒害岛内营商环境,去年开始大量外资因看坏基本面选择出走,台积电在被迫赴美投资后又选择赴日德等地投资设厂,掌握固态锂电池技术的台湾辉能近期主动选择赴欧洲扩大产能,这种“用脚投票”主动避险的行为一旦成为风潮,台湾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种情况再次证明,坚持并促成两岸正向互动、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包括岛内工商界以及绝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两岸能够实现深度融合,台湾半导体产业面临的缺水缺电缺人才等结构性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大陆特高压等输电技术将使台湾岛免受缺电风险,两岸产业联动发展可使岛内分散高耗水产业,使民生获得更好保障,大陆充沛的人才红利和庞大内需市场则将使台湾高科技产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是正奇经纬智库特约研究员)
热门相关:锦衣 君归矣 萌妻太甜:总裁大人,别傲娇 榴绽朱门 貌似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