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平:“安静外交”助推缅甸和平进程
在东盟第42届峰会召开前夕,印尼外长蕾特诺对媒体公开表示,印尼数月来都在低调接触缅甸危机的主要利益攸关方,以及印度、泰国和中国等邻近国家,致力于推动缅甸和平进程。她还强调,印尼的这种做法是“安静外交”,而不是“麦克风外交”。
印尼是今年东盟的轮值主席国,迄今为止举办了195场东盟会议,化解缅甸危机是其中一项难题,这将考验被称为“东盟领头羊”的印尼的外交智慧与行动能力。自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接管政权以来,虽然文莱和柬埔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多次尝试落实东盟与缅甸达成的五点共识,但进展缓慢。
缅甸现在正处在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相互交织的十字路口,军方与民盟矛盾、地方武装与中央政府矛盾、缅族与罗兴亚族矛盾等由来已久,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短时间看不到解决的前景。
正是看到了缅甸危机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印尼于今年2月23日,在雅加达东盟秘书处召开了第32次东盟协调委员会会议,专门就解决缅甸危机进行讨论。在会上,印尼提出破解缅甸危机三点思路,即纳入缅甸所有利益攸关方,为开展包容性全国对话创造条件;通过减少暴力和继续人道主义援助,为开展包容性对话奠定建设性氛围;把东盟和邻国与联合国特使的使命结合起来,开展协调合作。
在上述三点思路的指导下,为获得化解缅甸危机的突破口,印尼外交部门已经同缅甸相关利益攸关方进行了60余次接触,包括缅甸军方、少数民族武装和影子政府等。印尼把这种外交行动称为“安静外交”,即不大张旗鼓地宣传,静静地开展外交接触。其目的在于各方能建立信任,为谈判创造条件。
相比之下,美西方对待缅甸危机则采取了“麦克风外交”。一方面,在国际媒体上,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大肆妖魔化缅甸某一方;另一方面,居高临下,对缅甸军方进行多轮制裁。今年3月美国国务院顾问乔莱特表示,将开启新一轮针对缅甸境内实体的制裁,以打击缅甸军政府的收入,让他们更难购买武器。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美西方对缅甸军方多轮制裁,不但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拉一派打一派的“麦克风外交”反而让缅甸国内矛盾更加复杂难解。
中缅有着数千公里的边境线,缅甸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的发展与安全利益至关重要。在缅甸危机中,中国始终扮演着“和平的协调者”角色。中国亚洲事务特使多次访问缅甸,期待缅甸各方各党各派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对话协商寻求解决办法,尽快恢复国家社会稳定,重启政治转型进程。此外,中国外交部各层级官员与东盟、联合国等官员就推动缅甸危机解决,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协调,共同寻找破解缅甸危机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责任。
实际上,中国与印尼对待缅甸危机的方式,更多是基于亚洲的复杂历史与现实。对待政治危机不是一味地指责某一方,而是与政治危机相关方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以建立相互信任为基础,以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为导向,以时间换空间、循序渐进,推动政治危机逐步得到解决。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部分国家面临着危机。化解这些危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厘清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源,并寻找适合当地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的解决之道。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引擎的亚洲,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化解危机的有效方案应从自身的经验与传统中寻找。只有这样,亚洲才能维护和平稳定的环境,保持持久的繁荣,并不断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