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辉:俄乌冲突持续,国际社会不应“被两极”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年时间。究其本源,是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反东扩之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2008年俄格战争的延续,也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延续。那么,俄乌冲突持续下去,将会对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
其一,俄乌冲突日渐表现为“准核战争威慑条件下的大规模地区常规战争”。所谓“准核战争威慑条件”,是指俄罗斯对这场冲突中与俄对抗的各相关方的核威慑设定。去年2月27日,即冲突全面爆发的第三天,俄罗斯宣布国家核力量进入特殊执勤模式状态。从1979年苏联正式公开核反应机制等级以来,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宣布核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特殊执勤模式状态,亦即“手握核按钮”的状态。显而易见,俄罗斯希望通过提升对美国和北约的核威慑等级,慑止美国和北约军事力量直接参与到俄乌冲突中来。
所谓“大规模地区常规战争”,是指俄乌冲突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这场冲突发生在乌克兰60.37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考虑到波兰、罗马尼亚等靠近乌克兰的北约成员国成为美西方援助乌克兰武器的组装厂、中转站,以及培训乌军部队的训练场,上述国家越来越多地成为俄乌冲突的相关方。“大规模”也体现在双方投放战场的军队数量和使用武器的数量及质量都是二战后所仅见。截至今年2月24日,双方投放战场的人数超过210万。其中乌方投入150万人,俄方投入超过60万。
其二,俄乌冲突在地理空间的进一步外溢,是大概率事件。冲突爆发之初,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力对比是七三开;到乌军收复哈尔科夫市,变成六四开;再到俄罗斯弃守赫尔松右岸地区,双方战场态势变成五五开。随着去年10月10日俄罗斯开启对乌基础设施大规模轰炸模式,以及今年1月中旬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的有序地面反攻,目前俄乌冲突的战场态势正向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但西方远距离打击武器的到来,让乌克兰获得了打击俄控领土腹地甚至是俄本土的手段。一旦俄罗斯在地面进攻中获得战略优势,乌克兰很可能对克里米亚和俄罗斯腹地加大攻击力度。而俄方不会坐视不管,转而可能攻击乌战略决策中心。这也意味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如果西方未来通过毫无节制的军援使乌克兰获得常规武器和在战场上的稳定优势,俄罗斯在几近耗尽常规手段仍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不排除会使用更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可能,或扩大地理打击空间。俄方多次宣示坚决完成特别军事行动的决心。
其三,俄乌和平谈判前景不乐观。去年3月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时,双方几近达成协议。但是在西方支持下,在美欧军援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乌方主动从谈判桌抽身,并以法律的形式暂时封死了谈判的大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表现出更希望和平谈判的姿态,但其和谈的条件是乌克兰接受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地入俄。这也是乌克兰方面无法接受的条件。在美国与欧洲的“加持”下,今天的乌克兰已被置于不赢就是输的境地。对于俄罗斯而言,其正在冲突中学习并适应,国内的保障机制基本理顺,民众心理和军事工业实际上已进入战时状态。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也已发生改变,战略上与美西方比拼耐受度,打消耗战、持久战,不输就是赢;战术上,不再追求速胜,而是步步为营,积小胜成大胜。
任何冲突终归要回到外交上,但俄乌双方谈判目标暂无重合点。和谈的前景取决于:要么分出胜负,要么双方谁都无法根本推进战线。即便开始谈判,乌克兰问题也会长期化。因此,这场冲突尚未看到尽头。
其四,俄乌冲突极大地冲击着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俄乌冲突使欧洲东翼的波罗的海-新东欧-黑海地区陷入冷战与热战的混合状态。这一地区正在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地缘政治支轴。无论战争结果如何,乌克兰都成为西方对抗俄罗斯的攻城槌;随着芬兰与瑞典即将加入北约,俄罗斯的安全环境相较于冲突爆发前进一步恶化。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陷入更漫长的黑障期,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俄乌冲突加剧了世界的阵营化。西方以各国对待俄乌冲突的态度厘定敌友,对俄罗斯制裁的大棒动辄伤及其他国家,美国的霸权霸凌与霸道甚嚣尘上,极大地损害了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被野蛮切割,加剧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安全感。在对待俄乌冲突的态度上,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事实上世界已经“被两极”。一极是美欧系,以北约为核心;一极是“被站队”的所谓“中俄系”,包括所谓的“反西方国家”。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向秉持客观而公正的立场,即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都应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因为我们深知和平没有输家,战争没有赢家。(作者是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