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雄:培养半导体制造业的“隐形冠军”
据报道,2014年至2022年5月国内半导体初创企业共进行了865笔融资,其中专注于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委托给外部的“无厂”业态企业占64.2%,半导体制造企业的融资仅为1.1%,制造设备类企业的融资也仅为15.5%。这一投融资格局,基本符合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也符合投资资本的回报要求。一方面我国芯片设计的市场需求巨大,需求非常多元,可以容纳较多的芯片设计企业,而且芯片设计主要依靠智力资源,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小,容易对先进企业形成追赶;另一方面,我国在半导体制造和设备方面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并且需要的投资金额巨大,企业进行追赶的周期较长,风险相对比较大。
对于提高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性来说,当前的投资格局有待优化。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替代厂商不同,半导体加工制造的许多环节都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在美西方对我国进行相关技术和设备封锁的不利环境下,加工制造环节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急需强化的部分。因此,对我国的半导体初创企业投资方向进行一定调整,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笔者认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初创企业的投资方向应当从设计领域为主转向制造和设备领域,同时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首先,培养半导体制造和设备相关环节的“隐形冠军”。半导体是一个技术复杂度极高和链条极长的产业,仅仅以光刻机为例,荷兰ASML制造的最先进光刻机涉及零部件达到10万个以上,而ASML仅仅掌握了其中10%的专利,绝大部分专利都在供应商手中。许多供应商是行业内的顶级企业(如德国生产光学镜头的蔡司),或者是“隐形冠军”。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基本处于落后追赶状态,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战速决思维基本不可行。例如,指望依靠巨量投入短期内制造出先进光刻机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简单的大规模投资效果不仅难以达到预期,而且很可能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甚至滋生腐败。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战略耐性和战略定力,找准方向并长期投入,积小胜为大胜。投资策略应当是培养半导体制造和设备相关环节的隐形冠军,当我们拥有的隐形冠军达到一定数量和比重时,就可以说半导体产业已经实现大体的自主可控。
其次,实施开放合作。半导体制造和设备领域的自主可控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需要依靠和应用当今全球的先进科技资源。当然,合作应当是平等互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基础。一方面,要鼓励半导体企业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企业的国际化投资进行鼓励,推动相关企业走出去。
第三,进行人才引进。技术上的落后,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一方面,要在半导体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除了学校正规教育,相关职业技术培训也需要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另一方面,要以更大力度吸引国际人才,对于掌握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国际人才的初创企业,要敢于突破常规要求而大胆投资,同时对能够精准吸引国际半导体人才的企业优先进行投资。
总之,我国当前的半导体初创投资方向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引导,同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投资策略,主要投资那些在小领域可能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提供资源帮助它们采取灵活方式获得竞争优势。(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