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欧洲“绿色梦”撞上了美国墙
近段时间,“绿色”在欧洲成了热议话题,这当然跟美国《通胀削减法》带来的刺激有很大的关系。拜登政府想搞绿色经济无可厚非,但是面对近几个月来美国一些州的经济代表频繁到欧洲挖墙脚,欧洲人就很难坐得住了。为此,法德两国的经济部长决定“联袂”访美,敦促美方停止对欧企做出“咄咄逼人”的姿态。欧洲为何对绿色产业如此看重?美国会因此给欧洲一点面子而有所让步吗?还是说欧洲的绿色雄心会就此撞上“南墙”呢?
欧洲之所以钟情于绿色产业,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谋远虑。一方面是经济上的考虑。欧洲是当今全球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但也面临发展后继乏力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产业去实体化、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技术创新不足、高福利体制僵化等等,但核心问题还是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相比中美,欧洲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已经没有比较优势可言,又没能赶上新的数字科技浪潮。无论是重回制造业还是投身数字革命,又都远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成果。但在绿色环保领域,能源匮乏的欧洲一直是较为领先的,起步早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欧洲一直把绿色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巨大的能源危机冲击之后。1月底,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报》采访时就曾表示,欧洲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欧洲的经济模式已被动摇,摆脱旧有模式实现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的考虑。绿色在欧洲眼中也绝不仅仅是产业支柱而已,而是包含了更大的政治抱负。相比于军事等硬实力,欧洲一直更看重软权力,尤其是所谓“规制性权力”(Normative Power),即通过制定和引导规则来影响和塑造其他国际行为体行为偏好,以确保自身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无论在哪个产业领域,谁起步早且主导规则的制定,谁就会获得制度性红利,也会获得相应的话语权。欧洲早在2003年就通过了《排放交易指令》,在2005年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2008年通过法案将国际航空领域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12年起实施,所有在欧盟机场起落的飞机都要向欧盟交纳碳排放税。2019年底,欧委会在正式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时,冯德莱恩就曾坦言,欧盟将迅速采取行动,成为绿色经济领域的领导者,和全球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很显然,说绿色产业是欧洲发展的重中之重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既涉及到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关乎其在全球的地位作用。尽管拜登的《通胀削减法》初衷并不是针对欧洲,但事实上却导致欧企受引诱纷纷跑到美国,欧洲的绿色大计遭受重挫,这当然是踩到了欧洲的痛点上。所以,去年年底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美国会晤拜登,除了彰显所谓“友谊”和“团结”,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希望拜登能更多考虑一下欧洲的情况。这次法德经济部长再次赴美,自然同样肩负这一重任。
问题是,美国会买欧洲的账吗?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在美国眼中,永远是自己的国家优先,自己的利益第一。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正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格尔克所言,“美国不是要惩罚欧洲……他们是根本没有考虑欧洲”。美国永远不会为了别人来牺牲自己,即便是做出牺牲和让步,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欧洲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很多时候也支持欧洲的一体化,但目的是为了给美国的霸权服务,一个受到控制的欧洲才最让美国满意。尽管乌克兰危机错综复杂,但美国的军工、能源、金融等利益集团大发横财而欧洲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场危机的经济成本是毫无疑问的。当美国用高于自己四倍价格将能源卖给欧洲时,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得不感叹“看在友谊的份上,不能再这样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跟特朗普沟通无果时也曾说过,“我们以后要靠自己了”。
所以,无论欧洲多么地热切期盼,美国改弦易张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即便拜登最终做出某种姿态性的妥协,那也只可能是双方利益的交换,但问题是,欧洲要拿什么来换呢?进一步卷入俄乌冲突、对付俄罗斯,还是紧随美国、联手对付中国?代价似乎都太大,大到欧洲恐怕难以承受。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就撰文警告称,欧盟寻求对华“脱钩”并非正解。当然,如果我们跳出欧美之争看,至少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真的是一个看重绿色的时代了,这已经是整个世界的潮流所向,而其中的竞争只会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复杂,各方都将身在其中。(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