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马丁·雅克:西方可以从中国的治理中学到很多

西方可以从中国的治理中学到很多,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治理可以或者应该像中国一样——相反,每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必须而且不可避免地高度本土化,但是它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相互学习。那么,西方治理可以从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学到什么呢?

第一,共识。如果没有基本的、总体的共识,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成功。在中国,这一点的体现和表达就是中国共产党。所有阶级、职业、国家的每个部分、所有民族和各种政治倾向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得到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在人民中就国家前进的道路达成共识,它在这方面的努力取得显著成功。当主要政党就基本问题达成一致,西方也能够达成共识,但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不真实。比如,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政治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衰退时期,离心力越来越强,撕裂社会结构。相比之下,中国显然具有共识精神,其非凡进步和社会稳定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发生剧变的时代,事实证明,一党制国家比西方多党制国家更善于达成共识。

第二,参与。民主应该是给予人民话语权和权利,这意味着让他们参与治理。当涉及到人民的参与时,西方的民主制度是陈腐的。西方民主的主要模式是选举。它们只是周期性地发生,选举周期之外几乎没有民众的参与。大多数时候,政治是职业政治人士的专属领地。民主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每四五年发生一次的事情。在中国,民主有许多不同形式:选举、持续的协商过程、自治、民众参与立法以及制订五年计划,等等。全过程人民民主寻求以多种不同方式让人民参与进来。民主的全部意义在于人民。如果人民没有持续地参与政治进程,二者就没有真正的利害关系。归根结底,民主的能量、力量和能力取决于人民参与的程度。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有能力在政治进程中激励、参与和动员人民,从而为国家的未来作出贡献。

第三,长期。西方民主国家几乎没有长期思考的能力,视野几乎总是由下一次选举决定的。政府更替不利于连续性,因此也不利于追求长期目标。政党制度强调赢得下一次选举,而很少关注未来十年,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西方政界基本缺乏长期思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社会如此缺乏基础设施,因为这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方面,中国不断地进行长期思考,无论是五年计划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短期规划总是由长期视角提供信息和框架。这在不同的时间尺度——短期、中期、长期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之间产生非常动态和创造性的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实现深刻变革的唯一途径。中国对“长期”的偏好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基因中,长城和大运河就是其象征。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为这个国家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中国拥抱未来,与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完全没有未来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的治理中,现在和未来是紧密相连的;在西方,它们是完全分开的。

第四,专业知识。西方政治不太重视专业知识。除了从政之外,西方职业政治精英基本没有什么其他资格或技能。除了令人尊敬的少数例外,大部分政客很少经营或管理任何非常重要或大规模的事务,因此他们对大型机构是如何运作的知之甚少。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能力,降低了他们在人民心目中的权威性。这与中国的反差再大不过了。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在政治层级中上升的唯一途径,就是凭借他们在较低级别的党政机构或企业中的表现。升职时,他们已经积累了如何管理的大量知识。这方面的中国模式体现了完美的专业性;西方的模式,用一个古老的英文术语来说,就是业余绅士。西方政治人士的主要技能是说话,而中国从政人员的主要技能是做事。

第五,实效。太多的西方政治人士似乎认为,民主的意义在于民主本身。其实不然。民主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改善经济和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民主正在遭遇惨败。他们的经济停滞不前,他们的社会日益分裂,他们在世界上的相对重要性迅速下降,而且他们看不到未来。他们的政治制度不是唯一原因,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已经实现非凡的转变。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猛,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它使近8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的抗疫表现远远优于西方。它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民主出色完成了它的任务。

西方能否展示智慧和谦逊,从自身的失败和中国的成功治理中学习呢?挑战不是在于要采用中国的政治制度:那将是一项既不可能又无望的事业,它们的历史和文化截然不同;挑战在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并找到将其应用于西方民主的方法。(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

热门相关:南少,你老婆又跑了   史上第一密探   都市之九天大帝   如意小郎君   前夫有毒:1000万夺子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