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欧盟何必纠结能否“回到过去”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之问”的欧盟当代版变成:如何对待中国,这是一个问题。在中美博弈、全球化大势或明或暗的大背景下,欧盟对华纠结日益明显。

欧洲工商界的一些代表日前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中说,与中国关系正重新启动,然而在中国做生意的情势“回不去了”。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中国重新走向世界,但“能否依国际规则行事是最大问题”。与会者承认,中国生产力和消费市场仍具很大吸力,但他们担心,美国正积极要求日本与荷兰等国家配合美方对半导体设备输入中国的限制,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如何与美国校准,是欧方当前最大挑战。因此欧洲工商界弥漫着“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氛围。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会上提到,中国过去有“不浪费一场危机”的好记录,也就是能从危机中学习、成长。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中国经济都进一步开放,希望中国这次依然能“找回过去的DNA”。

但另一方面,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萨尼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欧盟和美国对华立场日渐趋同,但双方应对策略不尽相同。欧盟领导人对与中国“脱钩”,或陷入美中对抗的想法表示担忧。美国政府致力于切断中国与先进半导体技术的联系,推动美国工业与中国竞争,这也导致了美国与欧洲的紧张关系。萨尼诺表示,美方对欧盟也有“歧视”政策(暗指美《通胀削减法案》补贴),并表示美国政府对华半导体出口管控“还没有定论”。萨尼诺强调,重点是不应排斥中国,欧盟必须实现适当的平衡,既不能太恶意(nasty),也不能太天真(naive)。

欧盟能否平衡好对华既不能太恶意,也不能太天真的态度?欧洲领导人近期接二连三的对华访问正在影响欧洲内部讨论。近几个月欧盟加强了与中国的对话,虽然在外交政策和投资审查方面试图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但欧盟仍然依赖对华贸易。欧盟尚未在多极世界中找到位置,全球政治正在出现的分歧对其不利。欧盟在网络空间规范上与美国利益基本一致,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欧盟不希望受到中美竞争的挤压。跨大西洋关系面临某种困境,即彼此认为对方不能“赢者通吃”,在欧盟看来,美国不能指望欧洲甘当一个安全被照顾、经济上依赖并在大国竞争中结盟的盟友。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的评论分析指出,美国的盟友对于与中国对抗展现出非常冷淡的态度。除了欧洲国家普遍不愿意付出与中国“脱钩”带来的即时巨大成本之外,还要归因于欧盟机构无法协调27个国家的对华利益。德法两国对华贸易量巨大,甚至可能为了修好对华关系展开内部竞争。同时,欧盟成员国的亚洲和印太政策也千差万别,因此在与中国展开对话时无法形成统一声音,增加了博弈难度。

未来前景如何?正如多家欧洲媒体和智库解读近期美欧高层互动时所指出的,欧洲力图在中美之间找到新路,依然希望看到统一的全球秩序。但若没有一个长效机制缓和欧美之间的短期争端,针对中国的跨大西洋统一战线很难建立起来。大西洋理事会的评论文章称,欧盟及成员国政要与美国政府公开相互攻讦,这些争议大大干扰了跨大西洋技术和贸易理事会(TTC)议程的推进。如果没有着眼于长期合作的沟通机制,类似对话和磋商很有可能停摆,修复美欧关系则更加不易。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美欧之间的补贴争端,唤醒了欧盟对美国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政策的痛苦回忆,还纠结于特朗普会不会重返白宫。因此,虽然欧洲盟友短期内不会“背叛”美国,但分歧显然令双边关系疏远。美国不断向乌克兰输送先进武器并催逼欧洲跟进,让欧洲更感觉美国在牺牲欧洲利益,推进自己的战略目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对欧洲从未像欧洲对中国那般纠结,反映出中欧对美国独立性的差异。最近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好感大大超过对美国,并且中欧民众互相间的观感也相当不对称。

与中国情形相反,欧盟对华纠结其实也是欧盟内部纠结的写照:法德轴心、成员国-欧盟机构关系均裂痕外露。更关键的是,对欧盟来说,对华关系是“测试剂”,测试欧盟是否独立自主,尽量不被美国胁迫;测试欧洲是否团结,是否借对华关系发泄内部矛盾;测试欧盟对全球化未来的态度:欧洲大企业界往往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规律,重视中国市场,而一些小企业以及受美国利益影响比较深的阶层则不惜人为破坏供应链,以所谓韧性、安全和多元化为由推动对华“脱钩”。当然,这些动作只能加剧欧洲的通货膨胀、削弱其竞争力。

当然,所谓“新冷战”,本质上还是旧游戏,“走向未来”还是“回到过去”,欧盟对华纠结,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投射在欧洲大陆的写照。(作者是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热门相关:灭世之门   亡国公主穿成王府寡妇:二嫁王妃   首席的强娶豪夺:离婚365次   我的抖音太无敌   重生之男神追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