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美国进一步遭“科技遏华”反噬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日前再次发表涉华负面言论,宣称中美“正处于一场太空竞赛”,不要让中国“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抵达月球等。这种对中国外空事业的构陷污蔑浸透着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背后有着复杂心态和成因,并将继续对中美科技竞合产生严重影响。

第一,中国太空科技自立自强使美国产生酸葡萄心理。随着太空探索不断深入,我国航天强国的建设水平也在加速提高。以太空站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参与筹建国际空间站,当时中国也曾申请加入但被拒之门外。随后我们便走上一条艰难的自主设计建造之路。2022年中国航天圆满完成问天、梦天实验舱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等一系列发射任务,中国空间站主体建造全面完成,预期在轨时长10年至15年,并在同等重量下实现了比国际空间站更大的空间。由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明年面临退役,中国空间站“天宫”未来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在轨空间站,也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于对参与国之外各国均不开放的国际空间站,“天宫”空间站是历史上首个对所有国家开放的空间站。事实上,申请参与“天宫”科学实验的国家中也包括美国。第一批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开放中国空间站表明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目标在于和平利用太空,这种做法也得到包括联合国外空司司长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面对中国太空技术实力展现和国际威信与话语权的提升,美国政府在各种场合难掩护持太空霸权的强烈危机感和酸葡萄心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污名化言论屡见不鲜。

第二,对华科技竞争的僵化思维和刻板印象使美国遭受反噬。过去几十年间,美国航空航天领域几乎所有技术都被列入对华出口管制范围。美国国会1999年炮制的《考克斯报告》,污蔑中国同美国开展卫星合作是为窃取相关核心技术,并称不再和中国在此领域进行任何官方合作。但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出口管制带来反噬,导致美国相关领域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大幅受损。2000年美国卫星和卫星零部件出口降至2.466亿美元,较1998年下跌近10亿美元。美国在全球卫星市场的份额也从1995年的73%大幅降至2005年的25%,被欧洲国家迅速取代。

而我国航天技术研发、空间技术应用以及空间服务等都在自立自强中取得迅猛突破。航空航天轻质材料及制备技术的专利申请量近2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1月以1368件高居第一位,美国为1113件。

第三,美国国内所谓的“政治正确”持续打压对华科技合作。美国第118届国会会期1月3日开始,想成为众议长但经过多轮投票仍未过关的共和党议员凯文·麦卡锡之前就已宣布众议院将成立一个“中国事务专责委员会”,聚焦所谓“应对中国挑战”。回顾2022年,尽管美国政坛因为党争极化而经常出现严重分歧,但对抗中国似乎成了国会两党共同的“政治正确”。自2021年上届国会开始,参众两院共有超过400项与抗衡中国有关的法案,其中至少120项获得两党支持。获得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重点均在强化美国科技实力以对抗中国“威胁”,绞杀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减缓技术升级与军事能力。不久前刚获总统拜登签署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也提到要提升美国实力与中国在全球领域抗衡。

第四,美国科学界“科技进步非深化国际合作不可”等理性声音不容忽视。202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梅什卡蒂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使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国国家科学院也保持着和苏联的多项科学合作,“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和中国之间不能合作”。这种清醒表态既代表着美国科学家们不愿被政治裹挟,也是未来中美科研开放与合作的希望所在。

中国携手联合国向各国敞开中国空间站大门,是我国航天科技国际合作的开创性举措,是从独立发展迈向全球合作的重要标志,彰显了我国航天自信开放的姿态,也是我国在外空“新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此,美国不应以小人之心妄自揣度,固执地活在自己“妖魔化中国”的堂吉诃德式臆想里。美司法部持续三年的“中国行动计划”导致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殷鉴不远,美方种种与现实和时代潮流相悖的假想上脑和污蔑攻讦,只会自毁形象和创新能力,最终自食其果。(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热门相关:神秘世界历险记3   你老公都不知道你那轻浮的裤裆   别墅女佣   她妈妈不喜欢我   性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