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走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从12月14日开始,国家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此前,很多施行了两三年的防疫抗疫措施,也一个接一个地“离任”。“通信行程卡”“落地检”“集中隔离”等,陆续被取消或限制使用。这样的变化,如何适应?如同当初新冠病毒猛然闯入后,我们迅速推出由上述措施等紧密编织而成的防疫网,公众为此改变原有生产生活节奏及方式予以配合一样,今天我们需要改变其“改变”,这同样需要相应措施。总体而言,酌情优化放宽,如同寒冬中的暖阳,能带给人以信心与希望。同时,对以下几个新的问题,也有必要进一步廓清认识。
一是对防疫措施进行优化,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自动消失。以广州为例,有专家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在此之前,新冠病毒还会继续顽固地刷“存在感”。防控措施优化刚几天,就个人感受而言,周围被感染的人明显增多。可见,疫情的防控形势依然是严峻的,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觉,坚守住“临门一脚”和“最后一公里”的清醒与奋进。
二是防控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原有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履职主体或责任主体曾是各级有关部门,如今,这些管控措施逐渐调整后,个体自主承担防疫抗疫责任的比重大大增加。这种角色转换会引发一些不适应,比如一些人及家庭心里不踏实。对此,需要提醒的是,对广大群众而言,需要做好心理上的转换和调整,现在尤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加强自身适应能力。
三是防疫措施的优化和调整并不突兀。眼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恰恰是近几年加强管控的自然结果。相对其他许多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符合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以及人口众多、医疗资源不甚充足等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一直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时常研究、调整和优化防控措施;相关权威专家也时刻跟进病毒变异等情况,适时提出建议。这都包含着有关各方始终不渝地对优化时机的捕捉、对水到渠成的铺垫和对民心民意的顺应。否则,哪来优化防疫措施的底气与基础?
四是尽快着力构建新秩序,这是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层层负责,是一种秩序;眼下,虽然重大决策仍由政府主导,但主要防护责任下沉到个人,这也是一种秩序。广大城乡居民无疑将成为防疫新秩序的共建共享者。从一种秩序转换为另一种秩序,难免会出现波动,比如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抢购N95口罩、医院发热门诊爆满、抗原试剂一盒难求、相关药物难以及时购入等等。正如有专家所言,疫情正在进入“最后一程”,并最终会向季节性流行病转变,被纳入常态化呼吸道疾病序列。但是,“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是医疗机构承压的至暗时刻”。对于过渡阶段出现的波动,需要尽力控制其过程越短越好、代价越小越好。
回首“战疫”岁月,我们发现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从中可触摸到守望相助、团结抗疫的无尽温暖与热忱。还有像电影《中国医生》刻画的医务人员忘我奋战、在一线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等,都将因为其体现的宝贵抗疫精神为人所铭记。
如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相关部门在保障医用防护物品的供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大力普及和及时发布个人及家庭防护的必备知识和信息、打击药物和防护物资的囤积居奇等方面,依然要恪尽职守。作为个人,则需要提高常态化防疫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做好“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作者是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
热门相关:朋友妹妹 小姨子 天启 王妃每天想和离 帝王娇宠:小萌妃,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