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纯:做好涉疫治理“下半篇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是最近一个世纪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冲击最严重的传染病疫情,对世界各国在极限条件下的治理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疫情防控不仅考验各国的综合国力,也检验着涉疫治理的制度效能,还体现着对待灾难和生命的不同价值观。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彰显了大党大国的政治成熟、人民情怀与历史担当。
回顾疫情防控近3年来的历程,中国相关政策和决策的出台有几个前提。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是前所未有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中国有着“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传统,三是中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与西方所谓“有限政府”不同,在面对突如其来、任何专业研究者都无法准确预判走向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时,必须在政治伦理和人民生命方面担负起特殊的使命。中国的防疫政策不仅需要随时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同时决策者需要具有战略远见和强大意志力,如此才能把舵定向。正因此,早在疫情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强音。可以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着中国涉疫治理的强大价值观优势和高超政治智慧。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问题尽管仍难以准确预测,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传播总体上出现了转机。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关于涉疫治理的讨论变得复杂,甚至被涂抹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在全球疫情传播初期,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疫情卓有成效的控制,成为涉疫治理的典范。后期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全力以赴救治感染者,另一方面为最大限度遏制疫情蔓延,实施了一定的临时管控政策。这些措施有效克服了紧急医疗资源一时的不足,实现了世界最低的死亡率。
在这场疫情中,从个人到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正是因为在国家涉疫施策中选择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不是精明地“计算代价”,才实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对比一些其他国家可以发现,中国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将疫情限制在可控范围,分步骤地引导国家涉疫治理向既定目标迈进。中国的涉疫治理,是要求国家具有优先组织能力,对经济社会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保护人的生命这一发展的基础力量。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中国的涉疫治理是有着整体观的,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随着不少地方治理单元正在进行密集的政策调整,目前我们走到了涉疫治理的一个路口。不妨判断:国家涉疫治理的生命保护目标已基本达到,民心顺应疫情变化的拐点已经形成,我们正处在政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把涉疫治理分成上下篇来看待,那么上半篇是国家决策层面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有步骤地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下半篇就是各地应当贯彻好中央的涉疫治理指导思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推动复工复产。
目前,在国家涉疫治理的上篇取得优异成果的前提下,在疫情形势发生变化的关键时刻,应当着力做好疫情防控“下半篇文章”。地方作为下半篇的主导力量,应更有积极性、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在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实实在在地有所作为。我们应当坚定信心:中国靠自己的能力阶段性地战胜了这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