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欧洲,小心美式洗脑设下的陷阱
据美媒报道,美国和欧盟下月将在华盛顿举行高层会议,号称要应对中国的所谓“非市场政策”。美国以各种借口阻断和打压中国的正常科技与经贸发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值得关注的倒是一直喊着支持全球化的欧洲,似乎正在美式叙事的洗脑下面临掉入逆全球化陷阱的风险。
在部分欧洲政客视角下,一些产品只要不是自产自销或是来自西方盟友就有问题,欧洲深度参与其中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正在被泛安全化的叙事污染。一是地缘政治局势变化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一些舆论将中欧紧密的经贸关系与欧俄能源关系相提并论,声称欧洲应从俄乌冲突中吸取教训,要未雨绸缪地防范“可能的断供事件”重演。二是将价值观差异与“经济威胁”画上等号。欧洲许多舆论炒作“防范中国过度依赖”的底层逻辑,就是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与欧洲不同,所以依靠中国的供应就有风险。三是“万物皆安全风险”。无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收购欧洲的制造业或科技企业,无论芯片还是清洁能源再到稀有矿产,抑或欧洲企业扩大在华生产投资和经营,经由欧洲一些“意识形态”二极管过滤传导后,即便是显而易见的深化合作、互利共赢之举,也能被用“中国影响力在某某领域扩大产生安全威胁”的话术套用一番,而非理性评估双方的实际需求和互利合作前景。
事实上,这些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的叙事和政策事件,甚至“逢相互依赖必反”的思维,可能会使欧洲从经济全球化一直以来的有力支持者,不自觉间变为筑墙挖沟的逆全球化力量。在数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都通过不断扩大开放,推动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自由流动获取最大边际效益,产业和科技领域也在经济结构与禀赋互补带动下形成融会贯通的格局。
无论以何种心态推动“降低依赖”和经济“地缘政治化”,都意味着国家以强制干预、构建单边规则以及打造产业和科技上拉帮结派的排他性联盟,割裂正常的经贸与科技往来,使全球市场和产业的格局中重新建起无形铁幕,国际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势必因此出现萎缩,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都将面临市场收窄、创新衰退、额外成本增加等不利情况。这对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和生产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紧密经贸联系的欧盟而言,恐怕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经济再遭冲击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欧盟一直自诩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旗手,届时这个形象恐怕也将受到越来越多质疑,在欧盟谋求与更多所谓“志同道合伙伴”合作的背景下,若其自身经济活力、市场吸引力因“逆全球化”言行而削弱,也将降低其他经济体与欧盟加深经贸联系的意愿。
另外,欧洲部分国家和政客期待的“安全港湾”美国,正在以贩卖“安全恐慌”为由试图进一步掌控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产业命脉,以将其变成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科技体系中的零件和附庸。无论“芯片法案”中以“供应链合作为名”强迫他国将半导体产业命脉迁到美国,还是《通胀削减法案》中以大规模补贴挖他国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绿色行业墙脚,抑或使用能源成本和公共补贴双杠杆促进本国“吸血式再工业化”,这些“产业合作”都是以“与盟友共同谋安全”为名,行掏空伙伴产业基础之实。回顾二战以来欧美之间的产业和贸易争端,无不是就争夺全球顶尖产业高地进行的利益博弈,而美国亦往往是以挥舞关税大棒、威胁削减安全合作而攫取更多利益。如果欧洲此轮接受美国“泛安全化”话术,通过自残方式削弱互利共赢的中欧经贸关系,那么其未来的产业安全、市场依托和竞争力支撑又在哪里?甘当美式“经济科技小圈子”里的齿轮和螺丝,又将增强还是削弱欧洲的经济安全和自主权呢?
值得欣慰的是,欧洲一些国家或决策者已经加强反思,试图以更务实、更平衡的方式处理经济安全与所谓相互依赖之间的关系。荷兰光刻机企业阿斯麦最近表示,该公司将拒绝配合美国对中国芯片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封杀令。另据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近期表示,欧盟将与美国的高端芯片出口禁令“拉开差距”。前不久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访华,亦是欧洲发出继续深化中欧经贸互利关系的有力信号。我们相信欧盟将从自身利益、全球责任和时代发展潮流出发作出理性务实选择。(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学者)
热门相关:大数据修仙 腹黑boss霸宠:逃妻,吻我 重生九零娇娇媳 极品明君 信息全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