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骏:“日本制造”竞争力强了还是弱了
日本央行今年以来已经数次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以求缓解日元大幅贬值态势。不少分析认为,日元骤贬的深层根源之一在于日本经济基础的趋势性衰退,其中包括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性滑坡。日本制造业“百年老店”三菱电机公司不久前被爆产品检验数据造假长达30年之久,则从另一层面加剧着外界有关日本制造业式微的印象。这些事件引发的关联性思考也为我们提出一个课题,即究竟如何客观看待当前的“日本制造”及其竞争力?虽然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对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有个总体把握。
第一,以历史纵深的发展脉络来分析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演进。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多年前相比,“日本制造”的竞争优势的确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在弱化,甚至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但也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凭借创新与整合重新确立竞争优势。比如最近就有日本媒体统计指出,茶、化妆品、水果等食品及日用品已成长为日本出口的“招牌商品”,加上汽车、钢铁等传统行业,“日本制造”依旧保持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坦率地说,价格高昂的日本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能成为对外出口的“生力军”,这在若干年前根本无法想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日本农业及日用品制造业的竞争力相较以往取得相当程度的提升。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日本相关出口产品逐渐在亚洲及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既得益于日本国内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带来刺激,还因为中国及东南亚等日本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随之产生的消费需求大增。
第二,以横向对比的时代特征来观察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根基。长久以来,“技术革新”“工匠精神”等词汇就与日本制造业关联在一起,一大批产业工人,其中包括科研技术人员投身“日本制造”的发展与繁荣,帮助构建起日本传统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尽管如前所述,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更新,但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尝试牢固锁定一些特有优势。
以当前谈论较多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尽管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时刻”相比,以存储器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产品已经失去当年垄断市场的地位,但客观而言,日本如今在半导体原材料及制造设备方面却积累起新的实力。比如日本在十多种半导体原材料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部分领域几乎垄断全球市场主要供给。换句话说,今天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优势集中于上游的原材料和与之相关的制造设备环节,日本政府也正借助财政补贴及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外来半导体加工、生产企业,试图以此帮助强化日本在半导体产品环节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方向来研判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减。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国内制造类企业掀起一波向外转移的新高潮,这个过程主要是将劳动密集型、高效能、低附加值的制造类企业或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移到国外,日本的海外产业链供应链随之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加之资本自由化流动的加速推进,由本土及海外日企共同构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呈现为世界范围内的庞大网络结构。
从这一层面来看,若要客观衡量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减,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而需要做“通盘”考虑,即必须在全球层面对“日本制造”、日本技术甚至日本资本、日本文化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展开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判断视角不能仅局限在日本国内企业,还应融入日本企业的海外工厂和生产基地,甚至海外投资以及与日资相关的企业、资本及技术等,这就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于技术创新,而新兴技术往往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试错才能取得持续有效进步,并最终形成“螺旋形上升”的良性循环。有鉴于此,技术发展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产生“1+1>2”的经济效应。就此而言,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日本制造”如果能与具有强大购买力的中国市场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必能产生惠及全球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与制造业所处的日本经济界相比,日本政界尤其一些右翼保守思想的政客近年来在战略上更加短视,在战术上更为冒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短命政府”频繁出现的政治大环境下,部分日本当政者为了坐稳或保住执政地位,容易“剑走偏锋”,推出或制定一些表面上短期有利但实质上中长期有损日本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之相比,日本经济界的思想及面向未来的中长期规划显得更加客观“靠谱”,也让我们判断“日本制造”的竞争力时多了一个考虑因素。日本经济界总体上保持长期理性,关系着日本经济长期发展前景,也关系着绝大多数日企的长远发展。(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