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景泰:面对“话语陷阱”,不必自证清白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蛇岛事件、马里乌波尔妇幼医院事件、布查事件、杜金娜事件、扎波罗热核电站事件等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不断涌现。虽然事件纷繁复杂,但透过这些事件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反响会发现背后的论调大致相同且稳定。澳大利亚前政府官员、87岁的约翰·梅纳杜对此批评称,世界舆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奴颜婢膝地遵循华盛顿的共识”。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交媒体中国际话语权生成与运用的新机制。
这种机制的关键在于主导全球意见气候,进而制造全球“共识”、左右国际舆论。意见气候是一个经典的传播学概念,指的是一个舆论场域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其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塑造舆论格局进而影响主流舆论的表达。在俄乌冲突中的热点事件中,西方社会中的媒体、政要、非政府组织等各类意见代表通过协同网络与议题协作的方式,基于国际舆论中的级联效应,形成全球性的意见气候。在此基础上,通过西方社会中舆论与公共决策的互动机制,塑造西方国家的政治表态以及具体的行动措施,然后再基于社会加强效应,塑造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国际行为体更明确的立场与行动措施。
美国之所以能在西方社会塑造稳定统一的意见气候,源于其长期深耕形成的话语框架。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表达虽然多样,但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认知,需要依附于一套附属于权力或价值观的底层诠释体系,这种体系就是话语框架。话语框架就是话语背后的价值观凝聚,是一种通用的话语编码与解码机制,可以为话语主体设定用来解释和讨论公共事件的认知框架。
意识形态在建构与激活话语框架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话语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叠瓦状的结构,话语本身就与意识形态相连,二者是共生同构关系。意识形态是话语框架的价值支撑,话语中也存在一种预构要素,以便对意识形态中的固有意义进行询唤。
话语框架作为话语的底层价值逻辑,可以在观念体系中创造出相互依存的预先呈现,产生“迅速信任”或“诱发性信任”的状况。相互依存可以弥补同质性的缺失,例如,进步主义话语框架中的阶级平等、反对压迫等观念,与发展中国家追求国际地位平等的诉求相一致,借助进步主义价值观可以营造相互依存的局面。
话语框架以一种“认知无意识”为行动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视角,同时也为舆论的话语表达提供价值观支撑。作为价值观的重现和强化过程,舆论中的话语表达和话语框架的互构过程推动着集体身份的确立,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形成有利于话语主体的国际关系和权力分配。
某种程度上,国际政治在冷战后成为“话语权政治”,一旦某种话语获得主导性的权力地位,它就能通过话语的压制和建构功能使其价值取向披上“合法外衣”。也就是说,基于相应话语框架形成的舆论即便经不起事实的检验,但依然可以获得广泛的传播与信任。不仅如此,由于话语框架沉淀在思维深处,并在概念使用、立场选择、视角运用等认知初始过程中就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在无形之中就框限了人们的认知,并且基于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意见气候的作用机制,由此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束缚处于弱势地位的族群的话语表达,这才是国际话语霸权的实质。
基于这一逻辑,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就不仅要关注议程设置权,而且要认识到关键是框架定义权。因此,面对美西方近年来对华的舆论攻势,我们不宜跟在对方设置的舆论议程后不断自证清白,陷入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我们应该认识到话语框架的核心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基于国际社会认可的话语框架提炼出中国的核心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中国建设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基于更丰富的价值模型,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元的话语框架,从而推动国际话语权的公平分配。(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热门相关:巨星小甜妻:前夫,请出局 春秋我为王 符宝 呆萌小青梅:妖孽竹马太腹黑 捡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