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为民:香港如何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区域协调发展正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做到质与量并重,做好对外开放,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与世界现代化经济接轨,同时也要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走出符合大湾区实际的发展之路。作为大湾区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香港在大湾区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今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4点希望,其中第二点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他特别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刚刚公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从策略和宏观角度推进及督导跨局工作,加强与内地机构沟通,并定期举行国家政策解读活动。

新一届特区政府非常重视融入国家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全方位、全时段的合作机制。过去的深港合作会议一年开一次会,且很多事权并不在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笔者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一个代表建议,建议设立“深港口岸经济带管理委员会”,作为大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属常设机构,由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深圳市政府等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派出官员共同参与该委员会的运作,每季度至少开一次会议。“深港口岸经济带管理委员会”可根据不同的领域、产业,设置小组,专责某个领域、产业或区域的事务,专责小组可视乎需要召开会议。同时适当吸收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者,参与委员会的工作。

第二,全方位推动粤港、深港规则对接及制度衔接。作为国家对接“一带一路”的窗口,大湾区要致力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协助国家建立更大更宽更深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与香港的规则对接及制度衔接,大湾区将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水平。特区政府应该积极主动,与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密切合作,探索多方面的规则对接、制度衔接。

第三,推进实施“联合政策包”和双向开放。9月2日,《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发布,促进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推进深港金融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深港第一次推出“联合政策包”。接下来,前海管理局将会继续与特区政府的各个政策局建立常态交流合作机制,并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联合政策包”。

在内地对港开放的同时,香港也应该加大对内地的开放。比如在这次《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短期入境工作无需工作签证”,是一个方便大湾区内人才流动的好政策,很多人期盼已久。《施政报告》也特别提到,要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交流访问等。

第四,将北部都会区建成特区中的特区。建设北都,是香港未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北都发展产住联动,一方面可以为急需发展的新兴产业及市民的居住需求提供土地,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港深互补优势的融合发展,令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都应参考“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模式,定位为“香港特区中的特区”,特事特办,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同时可以在特区内做好高层次的统筹,包括产业、土地、规划、人才、教育、税务、环保等,提升效率,加快建设速度,让北都成为香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北都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引进内地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有助于同内地城市的规则衔接与制度对接,尤其方便需要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企业在地报批或备案,如食物、化妆品、药品、保健品等,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香港国际化城市和自由港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与国际原材料、技术、人才等来港接口、接轨的优势,把优质的生产要素汇聚于北都,促成新兴产业在北都的发展,让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主要平台。(作者是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

热门相关:萌妻鲜嫩:神秘老公夜夜宠   腹黑老公溺宠:老婆不准躲   淫荡姐妹   重生娘子在种田   大首长,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