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德企看好中国市场并非“天真”
近段时间以来,德国一些声音频繁炒作“对华脱钩论”,联邦情报局局长卡尔日前还发出警告,称议员们不要对中国“太天真”,要政商人士在与北京打交道时保持警惕。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德经贸关系正日益紧密,德企对华投资热情不断高涨。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8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10月13日,德国大众宣布投资24亿欧元,与中国地平线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恰在一个月前,巴斯夫也刚刚与中国化学在湛江签署施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00亿欧元,成为其有史以来最大单笔投资。
那么这里不禁让人疑问,在对华认知上,真的是德企太过“天真”吗?
结论显然不是那么回事。首先,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在首场记者招待会中谈到,“中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事实上,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对此也持相近看法,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是一个强势增长的市场、世界经济的引擎、德国工业的重要销售采购市场”。荣鼎集团的研究数据显示,奔驰、大众、宝马和巴斯夫在 2018 年至 2021 年期间共占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1/3。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期公开表态称,“我们不必与一些国家‘脱钩’。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继续与中国做生意。”
其次,对经济安全的关切与互利合作并不矛盾。一直以来,德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这样一种模式,即从其他国家进口廉价能源及上游原材料,然后将汽车、机电等出口获取盈余。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受限甚至中断,到当前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高涨,都对德国制造业造成很大冲击,5月份甚至出现30年来首次单月贸易逆差。此外,德国还担心,如果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德国经济可能会被“殃及”,因此近年来不断强调要保障供应链安全。诚然,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国际形势,重视和强调经济安全可以理解,但不能陷入过度焦虑,经贸合作是双方的现实需要,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搞脱钩或部分脱钩并不符合中德任何一方的实际利益。
再次,泛政治化操作不应也不可能阻断正常经贸往来。2019年,欧盟提出所谓对华“三重定位”,德国的对华态度同样发生转变,尤其在默克尔离任后该趋势愈发明显,从务实合作的基调转为更多强调中国是所谓制度性对手。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德国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感到陌生、紧张,竞争防范心理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欧洲政治民粹化趋势日益明显,德国亦难避免,外交日益受国内政治影响。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公开指中国为“全球性挑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更打算推出限制德企赴华投资的计划。但此举遭到经济界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些降低与中国做生意吸引力的提议会对德企产生重大影响。德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马尔库斯·耶尔格就称:“我们提醒德国不要疏远中国”“像经济部希望的那样或者说正在尝试的那样,中断德国经济的中国活动,是错误的做法。”
最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主流,也是中德追求的共同目标。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中国广阔的市场也将继续成为德企重要的发展机遇。所以,当某些人口中大谈“天真”的时候,可能只是在说他们自己吧。(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热门相关:大数据修仙 林氏荣华 腹黑老公圈宠:逃妻抱回家 我真不是暴发户 绝天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