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日本工业小镇风雨飘摇
随着国际通胀持续高企,以及日本国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中小企业及其所在的诸多工业特色小镇正面临艰难处境。
在日本取得战后经济复兴,创造东亚经济奇迹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也是日本“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但随着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在“失去的20年”中,制造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转移加速,加之与日俱增的外部竞争和创新压力,使落日余晖下的中小企业受到空前冲击。特别是当下集合了新冠肺炎疫情、史无前例的通胀、日元快速贬值以及企业优势下降的“四重苦”,更是让一些“专精特”企业难以为继,也令集聚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工业小镇面临成本失控、技术外流、匠人匮乏、不善应变等挑战,东大阪市、东京都大田区等工业小镇过去技术专利垄断全球、“工匠精神”一骑绝尘的风光场面一去不复返。
实施8年的“安倍经济学”让日本大企业受益明显,但伴随着的是使普遍位于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边缘的中小企业更加难以与大企业议价,中小企业为维持下包关系不断削减成本、压缩人工,导致自身技术竞争和创新优势也被极大碾压,关东的制造业、关西的纺织业和批发业等中小企业集中的领域因此成为“安倍经济学”的牺牲品。
疫情冲击也让工业小镇面临更多困难。疫情造成相当数量的企业用工荒和留人难,几家大企业的停工停产就可能直接导致某个工业小镇集体休眠,内外产业链供应链的阻断更是加剧了以向大企业配套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难度。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下史无前例的通胀压力叠加日元历史性贬值,让企业既面临进口原材料成本攀升、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双重挤压,也直接拉低技术支撑的含金量。少子化和老龄化,更让企业多年磨砺形成的一些绝活、绝技面临失传乃至废业风险。
不过,透过老龄化及企业优势弱化,多年不涨工资及日元不断贬值下形成的相对较低的人工费、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竞争的沉睡人才、土地和房产相对低廉等要素,也在逐渐转换为日本工业小镇的另类潜力,或许疫情下日本工业小镇的风雨飘摇、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阵痛,反过来将为中日韩深化多边经贸合作提供新机遇,三国中小企业可以瞄准彼此优劣势取长补短。(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