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正迈入新阶段
随着中俄政治互信近年来不断提高,两国经贸合作逐渐进入更快轨道。主要表现在双边商品贸易额增速较快,中国在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其中在俄远东地区的投资增长尤为明显。俄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5日透露,俄远东地区90%以上的外商投资来自中国,这显示出中俄远东经济合作正进入新阶段。中资之所以对俄远东投资兴业兴趣更浓,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
首先,中俄政治互信不断提升促进中企加大投资远东。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主要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俄国内一直有些人对中国参与远东地区开发心存芥蒂,因此过去有段时间俄罗斯在与中国合作进行远东开发方面不算积极。
苏联解体后,两国很快实现关系正常化,从“友好国家”(1992年)到“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再到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接着又相继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和“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两国关系20年间五连跳,2001年还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2004年中俄彻底解决边界问题,进一步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稳定政治基础,也为双边经济合作带来有利条件。
进入21世纪,随着两国合作更趋深化,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不断改善。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民调,俄社会对华友好指数从2009年的29%上升至2014年的43%,2021年更是达到71%。俄社会对华好感持续上升也使在远东开发合作等问题上的消极情绪有所下降,中国在俄远东的投资合作随之升温,合作领域也从农业等扩大至化工、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俄两国官方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促使两国企业更能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其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两国在远东合作提供市场动力。发展远东地区是俄罗斯的既定国家战略,为了突破资金和市场限制,俄罗斯越来越多地将发展远东地区的合作目标投向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国家,在吸引相关国家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将产品销售到亚太市场。而中国无疑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市场,两国产业互补性也较大。高速增长中的中国市场使俄罗斯更加重视对华经济合作。以能源行业为例,俄方通过吸引中企投资能源上游开采和下游加工项目,成功打开对华能源和石化市场,近年来超过沙特稳居中国最大的能源进口来源国位置。中俄贸易额过去20年间增长12倍,2021年达到1468.87亿美元,2022年有望突破1700亿美元。
其中,俄远东是两国经济合作重要地区之一,两国在俄远东修建通往中国东北的石油和天然气管线,确立长期能源合作关系。中企在远东的投资领域已从传统的能源油气、农林开发,延伸至汽车、家电和食品加工等制造业领域,投资方式也由传统的“绿地投资”转向参股并购、设立基金等领域拓展。
第三,国际格局变化促使俄经济进一步“向东看“。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2022年俄乌冲突。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从经济融入全球化和在国家身份上融入西方的角度出发,一度将经济合作和市场化的主要方向定位到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跨国公司。但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冲突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实施越来越严厉的制裁,其中包括限制西方国家企业投资俄罗斯,也阻止俄企去西方资本市场融资。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开始更多地将外交和经济合作重心转向亚太和南方市场,“向东看”的力度和决心进一步加大。
国际格局变化以及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客观上促使中俄经贸合作增多。两国先后设立农业开发基金、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以及远东投资基金等,为中俄地区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俄乌冲突爆发后,俄与欧洲甚至更大范围的西方经济快速脱钩,对外贸易中心更多转向亚太,对于远东地区发展也更重视,吸引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参与远东地区发展的动力更为强烈。
需要指出的是,中企在俄远东投资比重上升既有俄罗斯遭受西方层层制裁的客观因素,也有中俄共同努力的主观因素。一方面,日韩等国企业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于在俄投资更加谨慎,一些国家企业甚至主动退出俄市场,使得中国投资的比重相对上升。另一方面,俄远东地区投资环境以及投资项目盈利预期改善,也是影响中企投资远东的重要考量因素。俄官员和学者近年来一直强调,制约俄远东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投资环境和投资收益,俄罗斯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已经做出一些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中国在俄远东地区投资比例上升只是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投资规模和贸易规模上看,中国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当然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因素也有不少。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两国政府和企业界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中俄在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双方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原则和共赢原则,整合调配两国在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要素,由此造福两国人民和地区经济发展。(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