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景泰:扎波罗热,俄乌舆论战新焦点
近期,扎波罗热核电站成为俄乌冲突中的新焦点。这个议题起波澜并非偶然,从实质来看,更像是又一场争夺舆论高地的行动。
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半年有余,在对这场冲突的认识判断与立场选择等问题上,与冲突之初的旗帜鲜明、同仇敌忾相比,西方舆论阵营逐渐分化,舆论观点也趋于复杂化、客观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续聚焦全球注意力、打好舆论战、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并利用国际舆论打击对方,就成为俄乌双方战略相持状态下辅助军事斗争的一个必选项。
之所以选择扎波罗热核电站,主要是因为这里不仅是关键的能源枢纽,也是举足轻重的舆论高地。关注度是打响一场舆论战的前提,扎波罗热核电站可以成为吸引全球关注的“磁石”,具有影响国际的议程设置能力。虽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距今已经30余年,但一直都是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日本福岛核泄漏所引发的问题,也绵延至今。这些核电事故巨大的破坏性使得核危机成为人类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之一,这种吸引全球注意力的战略资源既可以转化为支持冲突的动力,也可以转化为对敌方的压力。
具体而言,数字化、网络化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逻辑,创新了战争的组织动员模式,开辟了新的网络战场,形成了诸多新型的舆论战模式。例如,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以总统泽连斯基为首的乌克兰政府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动员,调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KOL声援乌克兰,努力营造国际范围内的统一意见气候。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舆论的倒逼机制,引导他国政府出台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并通过社会加强效应,引导更多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采取更积极的援乌举措和更坚决的反俄行动。此次围绕扎波罗热核电站展开的舆论战,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逻辑的延续。此前,由于能源短缺、高通胀等问题,国际舆论对于俄乌冲突的关注度出现下降趋势,打出核危机牌则可以迅速重新提升相应的关注度,进而达到凝聚舆论力量的效果。
不仅如此,恐惧情绪是实施舆论战最有效的动力之一。情感不仅具有加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拓展同情者与支持者,并形塑群体对于集体行动目标的认知,甚至产生组织化的分工。已有研究也表明,恐惧相比愤怒更具煽动力。核电站危机则是制造恐惧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扎波罗热核电站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之一,有6个反应堆、1.8万个燃料组件。如果该核电站发生事故,将是一场人为造成的全球性灾难,其放射性污染的规模将大大超过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后果。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潜在风险,使得扎波罗热核电站不仅可以迅速聚集全球的注意力资源,而且可以制造弥散全球的恐惧情绪。在这种恐惧情绪驱动下,民众不仅可能迅速强化战争共识,完成对共同体的想象,而且还可能跨越地域、种族、文化吸引更多国际支持者,以巩固国际性的舆论统一战线。
从具体执行策略来看,围绕扎波罗热核电站展开的舆论战主要采用释放亦真亦假信息的方式。据报道,乌克兰方面称,俄罗斯军人对扎波罗热核电站工作人员“实施压制、恐吓和虐待”等。俄方否认了这些指控,并在提供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中,多次揭露乌军针对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军事行动。对于这些指控,外界对其真实性很难进行核实,相关信息却已经被大面积传播,呈现出典型的后真相政治的症候。
这类难以核实真假的信息深受现实政治结构的影响,是人们深层目的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使得社会更趋于两极分化和激进化。在两极分化、低信任度的环境中,由于事实复杂难辨,身份与情感、而不是事实与真相成为维系和主导群体认同的因素,立场成为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情感化、丑闻化和冲突导向的内容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进而又加剧舆论与相关群体的分化,由此形成一个自我驱动的闭环,让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化、极端化。此前围绕马里乌波尔的妇幼医院、布恰事件等,俄乌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舆论博弈。但相较而言,此次围绕核危机展开的博弈空前危险。国际社会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尽快查清事实真相,避免危机滑向不可控的深渊。(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