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就业难和招工难,矛盾何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的不利局面,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19.9%,创2018年1月以来新高,引发社会关注。
不过,在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同时,又存在不少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招不到人的情况。青年“就业难”与制造业“招工难”“两难”并存的现象,凸显了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制造业面临的“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职业排行显示,100个职业中有37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产业缺工情况较为突出。不少企业为了招员工,绞尽脑汁。另一方面,每年还有超过200万的劳动力流出制造业。有关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外卖骑手数量大幅增加,其中超过30%是来自制造业的转移劳动力。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据统计,2013-2020年间,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7年呈现下降趋势,总就业人数从5258万人减少到3806万人,降幅达到27.6%,在所有行业中下降最快。
导致部分青年人宁肯去当外卖骑手、也不愿去当工厂一线工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就业观念来说,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更灵活就业方式的选择占据了主流,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给人以固定刻板、工作单调的印象,很难提起青年人的兴趣。在工资收入上,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比传统制造业要高。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仅为68506元,换算成月薪为5700元左右。这比某些快递平台统计的灵活就业人员平均月薪7000元以上明显要低。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讲,将制造业称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一点也不为过。面对当下青年“就业难”和制造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能够将大量青年人吸引到制造业当中就业,可谓“一举两得”。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步伐。目前一些快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受到许多青年人青睐。今年1-7月份,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以新能源汽车为例,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7%和33.9%。迅速崛起的现代制造业正成为吸纳青年人就业的新领地。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企业也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业赋能,使传统制造业再次焕发新活力。
二是重视改善制造业就业环境,大力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来说,在保障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高质量就业环境本身就是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的“金字招牌”,而高质量人才的加入也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高质量进步。
三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减少“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事实上,制造业虽然也缺普工,但更缺技术工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仍未摆脱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束缚,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更多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四是转变就业观念,重塑劳动光荣的新理念。现代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各种技能大赛、模范评奖等活动也正在社会上重塑新工人的形象。另外针对部分青年人“慢就业”,甚至“啃老”的现象,还需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舆论氛围。(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