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剑:印度“人口红利”究竟卡在哪
印度明年预计将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印度上下似乎高兴不起来。实际上,如何将充沛人口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是印度历届政府头痛的问题。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人口红利定义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可能产生的经济增长潜力”。当一国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周岁)比例大于非劳动年龄人口时,最容易获得人口红利。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已从2000年的64%下降至2020年的49%,这表明其拥有充沛的适龄劳动人口。
就人口结构而言,印度具有巨大优势,但要顺利转化为经济高速增长,还需要卫生、教育、社会公平等一系列的保障支撑。
得益于低廉的药品价格和人力成本,印度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医疗卫生系统全国覆盖。但因政府资源投入不足、医疗质量缺乏有效管理,印度国内公共卫生条件和水平依然较差。政府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长期在GDP的1%左右徘徊,甚至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公立医院的窘境相反,印度私立医院商业化水平较高,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价格高昂,难以补足印度庞大的医疗保障需求。统计显示,印度每千人病床数仅为0.55,落后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邻国。
在教育领域,印度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印度的扫盲工作在经济改革后的30年内取得突出进展,15至24岁人口识字率从1991年的61.9%提升至2018年的91.66%,让印度摆脱“低识字陷阱”。高等教育方面,虽然毛入学率仅为29.4%(2020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印度筛选出大量高素质人才。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帝国理工学院”的原型印度理工学院(IIT)为例,该校以极高的淘汰率和毕业生丰厚的薪资待遇闻名,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大科技企业。
但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印度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落后的事实。受制于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除了少数精英名校,其他大多数公立大学缺乏高质量师资,学生辍学率普遍较高。私立大学承担着全国约六成大学生的教学,但由于政府监管宽松,许多私立大学为扩大招生随意开设学位课程,教学质量同样堪忧。除此之外,印度高等教育还存在人才外流严重、文理失衡等问题,难以为印度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资源。
除了医疗卫生和教育,性别不平等也是制约印度人口红利释放的一大障碍。虽然独立后的印度曾出现过女性总理和多位女性部长,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未获得彻底改善,女性辍学率高、识字率低等情况严重。教育上的性别不平等不仅意味着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恶化,由此引发的就业不足问题同样对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阻碍。统计显示,印度适龄女性劳动参与率一路下降,已经低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如何以优化的人口政策改变性别失衡,成为印度释放人口红利、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难题。
最近几十年来印度已从数量庞大且结构相对合理的人口中获益,但如果教育、医疗、社会公平等保障措施不到位,就业能力不足的庞大人口反而可能成为迟滞经济增长、拖累社会进步的沉重负担。即将成为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在提升人口质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