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日本在东南亚“存在焦虑”加剧

据日本媒体最近报道,从贸易、投资以及人员流动等多个方面衡量,日本“正在失去在全球增长引擎东南亚的存在感”。那么,作为曾经东亚经济奇迹的创造者甚至亚洲经济领袖,日本在东南亚深耕多年形成的存在感缘何开始走下坡路,为何日本国内也越来越难掩由此而生的焦虑呢?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下的外向吸引力下降当然是首要因素。短期而言,日本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闭塞感以及政局多变下经济政策连贯性差,又加速了这一循环。长期来看,日企自身“去日本化”较为严重则构成了结构性因素。上世纪80年代日企海外投资热潮已经开始造成产业空洞化,如今少子化老龄化加剧更是让不少日企主动选择“去日本化”,逼得日本政府近来不得不通过放纵日元贬值来吸引制造业回流。日本数字经济明显滞后也是一个原因。与中韩等国数字领域发展迅速并赋能对外合作不断实现突破相比,日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政府投入、社会应用和融入经贸等方面滞后,已经与其经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

正是在这些短期和长期因素影响下,日本对东南亚的经贸投资以及影响力总体上呈收缩态势。加上中韩等国与东南亚合作后来居上,更刺激了日本国内舆论的焦虑感。最近几年,中韩等国利用FTA、RCEP等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以及文化合作优势,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规模化,赢得东南亚国家更多认可并开始积累竞争优势。据东盟秘书处数据,中国对东盟贸易额2021年为8782亿美元,达到日本的近3倍。日本2003年对东盟贸易额曾是韩国3倍,但2021年这一差距被韩国缩小至1.3倍。

在此过程中,东南亚对日本经济地位的认知发生变化。伴随2009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超过日本、2010年中国GDP反超日本以及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等,东南亚各国对日本作为“影响本区域的经济大国”地位的认知有所减弱。除了经贸合作规模攀升,“韩流”和“汉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联袂扩大。“韩流”在全球攻城略地,对东南亚的影响已远超日本动漫等标志性文化产品;“汉风”在东南亚的受众也随着中国推动人文交流不断被激活。中韩利用文化优势助力经贸赶超日本的趋势日益明显。

日本政府朝向“印太”区域的政策调整和布局,则对在东南亚存在感下降起到催化作用。日本加快配合美国落实“印太战略”,遏制中国的连锁反应正让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左右为难。

一是日本追逐的“印太”利益正在对冲东南亚国家的切身利益和关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确立和强化、“印太经济框架”的出台以及日本拟出台本国的“印太”计划,事实上是在刻意将东南亚矮化为服务日美“印太战略”的棋子。

二是美国对东南亚经济竞争加速。美日虽为军事同盟,但多年来美国经济界围绕对东盟贸易一直与日本明争暗斗。在遏制围堵中国这个最大目标下,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还明显带有刺激美企参与亚太增长引擎东南亚经济版图竞争的意图。

三是东南亚对日本的信任出现分化。日美联手遏华导致一些东南亚国家不愿在大国间选边站,介入抗中性质的地缘政治经济布局更无从谈起,日美故意制造分裂和矛盾而导致东盟地位尴尬,实际上也使东南亚国家对日美的不信任感有所增加。

客观而言,日本在东南亚苦心经营积累下来的影响力不会骤然消失,几十年来打下的基础还够日本消费多年。但从走势上看,日本在东南亚的存在不仅在“量”上无法与中国平起平坐,今后在“质”上也有可能被韩国赶超。日本国内有人把在东南亚存在感降低归咎于中国,这显然是摸错了脉,日本如果不能从自身经济结构以及对外遏制思维等主观因素方面寻找症结,可能就不仅是在东南亚存在感下降的问题了,未来在东亚、南亚甚至更大范围的亚太存在感都将逐步走低。日媒的当下焦虑,也就成了对未来的剧透。(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