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剑:外资撤离中国?别当真就好

上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如CCN,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又开始翻炒“外资离华论”。他们采用“动态清零让中国市场魅力下降”、“美国对华制裁威吓产生了作用”等新脚本,说得有鼻子有眼,让广大非专业人士看上去,还真以为“中国市场不行了”。

实际情况如何,咱们还是拿数据说话。

中国贸促会不久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受访外企将中国当成首选投资对象;绝大多数企业表示,其短期投资计划不会因疫情因素而改变,中国仍是其主要战略市场。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85个,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

中国美国商会、中国德国商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83%的美资企业、96%的德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66%的美资企业、71%的德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今年前两个月,美德两国企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36.4%和109.1%,新加坡、韩国分别增长24.1%和2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盟,分别增长27.8%和25.5%。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597亿美元,同比增加25%,利用外资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球之首。今年前4个月,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高达74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1%。前4个月已达去年全年的43%。

中央财经大学张启迪研究员的调查结果还表明,今年5月以来,外资在华持有股票和债券,亦保持总体平稳。

有必要指出的是,“外资离华论”在国内也有一定热度。这是因为,在西媒炒作的同时,近期也确实出现了外企离华个案,比如,芯片厂商“安森美(OnSemi)”、从事旅游房屋租赁业务的“爱彼迎(Airbnb)”等。如此“交叉确认”,的确容易让人产生外资在不断撤离中国的感觉。

其实纵向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总体呈现逐年“动态增加”态势。 用商务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话说,外资来华是有进有出、进多于出。有的外企进来后,过段时间又出去,本属正常。个中原因千差万别,但多数还是竞争力下降所致。

现在少数企业离开中国后,转向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都是从事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离华是为了追逐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撤资有其必然性。中国在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能长久保持。

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会根本上减损中国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一是中国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劳动力成本只是投资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中国稳定的政局,良好的营商环境,超大市场规模,全产业链集群效应和配套优势,完备的物流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劳动力素质,光明的发展前景等,他国无法相比。

二是资本逐利性决定,中国必然会继续成为投资热土。 现在日本经济仍陷于长期停滞;韩国市场狭小且已饱和;欧洲经济因乌克兰危机已现停摆信号;美国正滑入罕见的“滞胀”窘境。这些发达经济体都有大量海外资产,无法在国内赚钱,就只好在境外寻找投资机会,以外补内。

三是中国优异的抗疫表现,推进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导向,也促使外资“以腿投票”,纷纷来华。 去年以来,中国加大力度,完善外资促进、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提高对外资企业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我国营商环境。这些都有效稳定了外资企业发展预期,带动了投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