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气候政策不能因热点事件改变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近日刊登文章称,俄乌冲突将“终结”气候政策。在欧洲国家把注意力放到努力寻找能源进口替代国的背景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热点冲突”面前已成为一种“无效的游戏”。

毫无疑问,人类文明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近年来有愈益严峻的趋势,但工业文明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而且会继续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几个“热点事件”否定人类共同的长期政策,虽然从单个事件上看有其合理成分,但总体上无疑是将人类的思维拉回丛林法则。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把能源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使得各经济体为应对眼前挑战调整能源政策,加之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快,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分工正向以产业链垂直整合国际化水平分工过渡,国际分工的广度正在收缩、深度逐渐趋浅,同样影响了全球能源格局。全球“低碳化”进程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但是否会对人类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影响,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至少要过上若干年才能看清。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与自然共生和谐是人类生存下去并得以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突发事件固然会影响当前,但是长期看还是要走以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类福祉的绿色之路。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缺乏大国的担当,1997年拒绝《京都议定书》,2019年退出《巴黎协定》,无疑拖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后腿,也给气候目标蒙上了阴影。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即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这说明美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2021年11月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发表联合宣言,承诺两国将在气候领域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在2022年5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及中美气候合作柏林会谈、6月举行的斯德哥尔摩中美气候合作对话交流上,克里也再三表示不能重复当初造成危机的事,气候合作是一个多边、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美中两国气候合作富有成效,期待与中方保持对话交流、加强双边合作。因此,中美两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的主基调并没有改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态度非常明确:面对人类共同的未来,合作才是根本的出路。在气候行动上,颁布了“1+N”的政策目标,在各个行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绿色转型、科技低碳为路径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面对因外部环境引起的能源安全担忧,中方强调,应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

把《巴黎协定》付诸实际行动才是正道。目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总在提新目标,但该办的事却没办好。2020年前发达国家制定的整体在1990年基础上把排放量降低25%~42%的目标没有实现,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没有落实,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的承诺也没有真正执行。这有悖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基本原则。要实现气候目标,全球应团结协作。

工业文明倡导的征服自然的理念当前依然根深蒂固,并扩展到经济社会乃至国际关系领域,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广义的战争,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之战、经济战争、文化战争到通常所说的热战等,这种战争与合理的竞争是有本质区别的。合理的竞争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进福祉,而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千疮百孔。我们要在可持续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可持续发展,生存如果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人类就没有资格谈发展。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范围,并向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努力,这是人与自身内心的欲望作战。只有全面完整理解生态文明理念,认识到这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理念、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理念和发展观,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发展绿色经济、追求合理增长,以科技创新推动气候行动,才能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温适、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环境。(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