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剑:大疫当前,岂能“躺赢”

新冠大疫,仍在全球肆虐。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两年多来一直存在“打赢”与“躺赢”之争。

疫情暴发初期,北欧国家倡导的“群体免疫”,实际上就是“类躺平”。他们的社会面管控极为宽松,认为只要人群中60%以上的人感染新冠肺炎,产生抗体,就有了群体免疫力。这其实就是要“不战而胜”,但事实如何呢?

2020年,瑞典曾坚持了数月“群体免疫”。最终,这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以感染2.2万(轻症未计)、病亡2769人的结果,正式宣布“群体免疫”失败。瑞典新冠病亡率达到惊人的12%,与“群体免疫”宣称的效果大相径庭。

世卫组织此前多次强调,让新冠病毒自由扩散,通过感染病毒来实现所谓“群体免疫”,既不科学也不道德。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迄今所有尝试过“群体免疫”的国家,无一以失败而告终。

败得最惨的当属美国。2020年美国经济因疫比上年下降3.5%,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到8200多万,累计死亡总人数已过百万(数据仍显“保守”)。日前《纽约时报》发出反思: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也打了疫苗,可还是死了这么多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缺乏适用全国、一以贯之的有效抗疫政策。因政治操弄、反智宣传等因素,在很长时间、很多州市和群体中,新冠肺炎被认为是“大号感冒”、“不存在”,人们对疫情不以为然。这种部分人的“躺平”,极大对冲了正面抗疫成效,使美式抗疫成了全球反面教材。

疫情发展到现在,“躺平”者已走到另一个极端,不主张防疫抗疫,而要彻底放开,不加任何管控。

这就完全违背了古今中外疫情传播和抗击疫情的基本规律。不管是中国历史上的300多场疫情,还是其他国家的大疫,总结出来的最宝贵抗疫经验,无非3条: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染链,保护易感人群。无法“躺赢”,有其科学道理。人类对新冠病毒很多方面还了解不够,其中就包括变体病毒毒性和传播特性、感染后遗症等。如果感染者会留下严重的长期后遗症,即便能够通过大部分人感染,来实现所谓“群体免疫”,这样的“免疫”又有何意义?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就是按照已经证实有效的做法,稳扎稳打阻断疫情。中国始终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力争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降到最低。从新冠疫情病亡率看,美国每百万人口病亡3012人,中国为3人,是美国的千分之一。从确诊人数占人口比例看,美国约为1/4,中国是1/2230。中国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更是大涨8.1%。“天目全球抗疫排行榜”最新排名显示,按照世卫组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公布的12个分项指标数据,包括每十万人确诊数、每十万人死亡数、单月病例致死率、每百人施用疫苗总剂量、政府响应指数、GDP增长率等进行评估,中国在总分、疫情指数、疫苗指数、社会经济指数全部四项上,现均排名第一。

近段时间,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开始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称这样做不讲人权,影响经济,这实在不值一驳。正是坚持“动态清零”,中国才大大减少了“预期病亡”人数和病例对外输出,这是对人权的最好保护。大疫肆虐,经济不可能不受影响。但正因为中国未被疫情击垮,才保持了经济增长势头,并发挥最大制造业的优势,对稳定全球供应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些西方人抹黑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无非是重复近年来他们常用的逻辑:难以接受中国做对了,他们做错了;中国能做到,他们做不到,所以只能颠倒黑白,攻击责难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人需要逐步习惯并认清这种逻辑。

“打赢”与“躺赢”之争,在国内舆论场上也泛起涟漪,并不奇怪。抗疫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持续高度紧张,大家难免疲惫松懈。严格管控,也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干扰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经营活动。但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让人们更健康更安全,让经济更活跃更强劲,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当下必要付出就是值得的,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较快实现预期增长也是必定的。对此,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接受。

无论是就历史经验、现实国情还是未来期许而言,中国抗疫都不可能改变“动态清零”总方针,而选择跟随西方“躺平”。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确信,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抗疫的手段将会越来越科学完备,具体措施将会越来越精准高效,而抗疫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则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