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平:包容互利才是亚太合作底色
为纪念东盟与美国建立对话关系45周年,5月12日至13日,东盟与美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特别峰会。这一被推迟的“特别峰会”试图展示华盛顿对东盟的“持久承诺”,并有可能加快“印太经济框架”在东盟国家落地。但由于美方夹带着地缘政治企图,势必与地区合作的底色相违背,其未来发展前景难被看好。
“印太经济框架”构想是美国总统拜登在去年10月27日出席第16届东亚峰会时提出的。该框架涵盖公平而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韧性、基础设施和脱碳、税收和反腐四大领域。虽然采取“点菜式”加入模式,但其背后“旨在建立排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以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对冲中国的贸易投资规则”的意图十分明显,实则为其“印太战略”补齐经济合作的短板,夯实其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经济内涵。
迄今为止,美国正在与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对接“印太经济框架”。在数字技术、先进制造业和供应链等领域,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签署相关双边协议。今年3月,美国正式与新加坡建立增长与创新伙伴关系,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与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按照计划,今年9月、10月,美国将派遣医疗、先进制造业商业代表团访问上述东盟国家,进一步对接“印太经济框架”。
对于美国大力推进的“印太经济框架”,东盟国家表现出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技术以及强劲而广阔的消费市场,是东盟国家难以抗拒的。东盟国家希望借助这一经济框架,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水平,扩大对美国出口,实施“弯道超车”,实现自身的工业现代化目标。
另一方面,“印太经济框架”在地缘政治上以排挤中国为目标,旨在建立一套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对于东盟国家来说,成本太高,难以有效推进。毕竟,东盟国家经济体量和制造业水平有限,难以完全承接从中国剥离的供应链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并且这一做法完全背离市场发展规律,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些潜在的阻碍,东盟领导人心里很清楚。13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出席美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和美国商会活动时警告,“印太经济框架”必须具有包容性,并能为成员国带来实际利益,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同一天,在出席东盟领导人与美国国会领导人举行的午餐会上,印尼总统佐科强调,地区合作必须将包容性合作置于优先地位,希望美国成为东盟包容性合作与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
显然,“包容”与“互利”是地区合作的底色。起步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东亚合作,从“10+1”,到“10+3”、“10+6”、“10+8”等,通过以东盟为中心的同心圆合作模式,兼顾对话伙伴相关关切,打造了东盟峰会、东亚峰会等合作平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该地区内中国与东盟率先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并于2010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2019年升级该自贸协定,2022年又积极推动自贸协定3.0版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出现高速增长。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仍然逆势上扬。2022年前4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这都是互利合作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潜力与可持续性。
与此相反,“印太经济框架”故意避开市场准入和税收互惠等经济合作的核心领域,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突出美国自身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强拉硬拽东盟国家“入框”,其经济合作红利将大打折扣,恐怕推进难度会相当大。
在当地时间12日欢迎东盟领导人的晚宴上,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出资1.5亿美元,协助东盟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推动教育、加强海事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其中6000万美元用于海事安全相关项目。这一援助项目近一半用于安全项目,而对东盟国家关注的经济合作项目的援助少得可怜,这显示出双方关注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其合作恐将南辕北辙。
当然,中美都是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拥有共同的朋友圈是完全正常的。但双方分别与共同朋友圈互动时,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特别是要敬畏和尊重本地区合作共赢、包容互利的传统底色,少一点零和,多一点包容;少一点互损,多一点互利。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推动亚太自贸协定早日落地,共同造福本地区人民。(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