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如何增强对抗金融制裁免疫力
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花样翻新,从用SWIFT“孤立”俄罗斯商业银行,到近期针对俄罗斯政府和企业的离岸美元债务,美财政部叫嚣要制造俄“历史性违约”、耗尽其外汇储备。虽然俄采取了反制策略,但英美这一轮金融制裁“组合拳”仍给俄未来几年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更有甚者,一些好事的英美媒体借此不怀好意地挑唆中美关系,煞有介事地推演中国能否顶得住类似的金融制裁,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但是经济结构显著不同、颇为互补。回顾历史,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两国在实体经济投资、贸易自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等领域合作加深,形成了二十年间互动双赢的贸易、产能、资金、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靠外向型出口拉动本国城镇化、积攒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奠定了扎实的国家发展资本基础;美国则靠物美价廉的中国进口巩固了互联网、高科技和金融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在新一轮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让美元成为世界上具有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各国央行储备货币。
中美经济、金融合作历史,是基于双方政府务实的政策导向,符合“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规律:美元作为贸易和投资工具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非作为武器制裁他国。从经济学的角度,在全球大市场中,美元作为央行储备货币,一旦成为“美国优先”的制裁工具,只会让很多国家不敢把自己的经济绑在美元一种货币上,而是谋求欧元、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的多样化。这种趋势一旦形成,美元“一家独大”的全球结算和储备地位,必会受到严重削弱。
不仅针对欧元,近几年由于美国内民粹化倾向,两党政客用对中国和人民币的强硬态度标榜立场,最终伤害了中美两国良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这些不良政客真没准哪天会对中国动所谓金融制裁的歪脑筋,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认真面对。
首先,中国应不断深化与欧元区的金融合作。俄罗斯近些年把外汇储备完全去美元、去英镑化,换为欧元、人民币和黄金,以黄金保币值、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俄罗斯国际结算的货币中介。不同于英美的海权体系,法德等国的法律和金融体系更注重服务于实体经济、适应文化宗教的多样化、强调适度杠杆的陆权金融,这对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次,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争取世界多样化资本合作。香港在全球各大金融机构中地位很高:无论是东亚各国的制造业资本,还是中东各国的石油资本,都愿意到香港进行跨境投融资交易。香港背靠中国大陆巨大体量的实体经济,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依然可期——通过多货币和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平台、数字货币、金融监管、法律服务的全面升级和多体系兼容,香港是中国金融最佳的境内“离岸”交易中心。
第三,发力沿边金融改革,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通。人民币的真正国际化,是彻底让英美放弃金融制裁想法的终极路径,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产能合作,提高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最终提高各国的民生水平。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联互通,不仅是贸易和产能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其中,沿着我国漫长国境线的跨境结算和投资的沿边金融改革,更是从实体经济出发的底层汇率机制建设。以中老铁路通车为契机,依托沿边省份如黑龙江、新疆、云南和广西的金融创新,落实并延展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文件精神,这些都是被国内外金融机构期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理性选择。中国应未雨绸缪,通过多样化手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存量规模和衍生品种类,用现代金融保驾护航一个更加色彩斑斓的全球化进程。(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