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裴:发展中国家正高度警惕“集团对抗”

持续演进的乌克兰危机表明,国与国之间大规模军事冲突并未远离国际社会,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困扰着当今世界。不管这场危机以何种形式收场,相关方之间的拉扯关系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国际格局会发生新一轮动荡和重组,世人对国际安全与国际秩序的认识也将发生剧烈变化。

曾几何时,经济、信息、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以及恐怖主义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议题吸引国际社会的主要目光,也是国际合作与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甚至一度掩盖以坦克大炮、飞机导弹、战壕巷战为标志的传统安全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更是加剧了国际社会对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视。而就在新冠病毒继续变异肆虐的艰难时刻,俄乌之间爆发激烈军事冲突,又将国际社会的目光从对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偏重拉回到传统安全议题上。事实上,俄乌冲突很快就从军事层面扩展到金融制裁与反制裁、网络空间冲突、舆论信息对抗,其间还夹杂着疫情蔓延、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元素,套用形容这场冲突的一个典型词汇“混合战争”,乌克兰危机表现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混合安全”问题,凸显了国际安全的脆弱性和国际治理的难度,冲击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与霸权国家加紧打压竞争对手以护持国际秩序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频频制造贸易壁垒以保持经济领先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利益系于和平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因此,在一个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世界里,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并且能够保障自身和平发展权益的国际秩序,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国际性问题。

从目前表态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发展中大国不希望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选边站,甚至表现出对当前国际社会对抗氛围骤增的失望。这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即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意识到不能只在美西方国家主导甚至操纵的既有国际秩序中进行有限选择,更不能盲目地唯大国强国马首是瞻,而是需要更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国际秩序怎样更有利于延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现行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由美国及其盟友提供的国际安全公共产品基础之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默认美西方国家国际社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相关国际组织或协议甚至“口头承诺”为自身安全买上一份保险,但这种“保护性秩序”的弊病已经通过乌克兰危机较为充分地暴露了出来。乌克兰危机激化为军事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乌克兰寻求进入“保护性秩序”未果反而加大自身安全风险,在渔利心理以及核威慑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美西方国家无法兑现之前口头释放的安全承诺。这还不只表现在乌克兰问题上,部分国际安全公共产品沦为拉帮结派制造对抗的工具,可信度大打折扣,美西方国家主导的“保护性秩序”难以为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国际社会将演变为两个或几个大国集团对抗的国际格局,除了少数公开宣布中立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选边站,与大国形成紧密军事同盟来保障安全。但一方面,乌克兰危机本身就滥觞于冷战时期,冷战形成的诸多遗留问题和冷战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国际社会极难化解的历史矛盾,丝毫不值追念。另一方面,集团对抗不过是“保护性秩序”的加强版,核心逻辑仍是大国向小国提供保护伞,小国安全寄希望于同大国的联盟和协议,但这种关系并不能缓解陷入全面冲突时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威胁,相关保护承诺在核威慑面前更是显得苍白。

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绝不能停。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地缘政治和传统安全危险并非回归,而是地区性战争甚或全球性冲突的风险从来没有远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加剧当今国际社会安全风险。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需看清,由大国或军事联盟提供的所谓安全承诺在某些关键时刻往往会“打折扣”,大国或联盟可能出人出枪,但也可能只是口头“声援”,这都取决于它自身的利益考量。广大发展中国家还需理解,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为代价,只有联合国这样的全世界所有国家大联盟才能真正体现集体安全的意义,排他性的军事集团只能进一步陷入安全困境的怪圈,最后受害的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

因此,只有建立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应对、拒绝结盟对抗、充分顾及国际社会相关各方利益的国际秩序,才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长的和平与发展机遇期。

乌克兰危机不仅不会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入美西方大国的保护伞下,反而必将促使更多国家抛弃幻想,更加团结一致地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发展。(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