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春运 让出行体验更美好
年年春运,岁岁暖心,这是一段温暖的归途,也是交通运输部门开年最大的考验。为期40天的春运已然过半,春运首日(1月17日)至2月7日,全国共计发送旅客5.39亿人次,虽不足疫情发生前2019年同期客流的四成,但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42.8%,其中,铁路1.2亿人次,公路3.9亿人次,水路901万人次,民航1889万人次。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交通部门统筹做好春运组织和疫情防控工作,推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新措施,用智慧力量为旅客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
“硬核式”科技,畅通旅客出行旅途。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成为春运利器,助力春运畅通。江苏交通部门通过路网监控智能分析系统分析公路视频数据资源,及时有效疏导道路拥堵,湖北省在G347国道南德线酒壶坪段启用首条加热公路以应对雨雪天气,该段公路配备的“热融除冰系统”可以开设“地暖”除雪,助力春运雪天行车安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验检合一”作业模式,205个车站检票口闸机具备自助实名制验证和自助检票功能,减少旅客进站排队时间和刷证次数,旅客通过闸机的速度从原来每人3秒缩短至1.2秒。民航部门“3D高仿真实景VR导航”、“零接触无感人脸登机”等一系列 “黑科技”为旅客提供畅通春运服务,其中,3D高仿真实景VR智慧航显可以帮助旅客轻松抵达登机口,而人脸识别PAD一体终端机则可以帮助旅客实现自助登机,旅客只需提前摘下口罩,在终端机前“刷脸”1秒钟,即可无感通行。
“无接触”服务,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今年是疫情下的第三次春运,交通部门各显“隔空”神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北京西站内的直梯装上了智能语音呼梯系统,旅客无需接触电梯,可通过手势和语音呼叫电梯、选择楼层。多数客运汽车站配备了红外线人体测温仪,实现无接触快速无感式的体温监测,加快旅客测温速度、减小工作人员作业强度、减少旅客之间的接触,让回家之路更安心。上海机场航站楼内的空调系统均加装紫外线消毒灯,供暖的同时启用全新风模式,满足“疫情防控期间航站楼内供热”和“保证楼内新风换气”的双重需求。
“智能化”设备,保障旅客出行安全。今年春运一大特点就是“人工智能”设备的普及,“机器人”逐渐走入春运舞台中央,成为交通单位的标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智能感控消毒机器人集喷雾消毒、紫外线消毒、自身消毒、红外测温、无菌配送、远程视频等功能于一体,可自主进入高风险区域执行防控任务,保障人员安全。杭州东站候车大厅今年首次使用的智能安保机器人具备全景录像、4K高清画面直播等功能,可以自动捕捉疑似危险动作,并结合5G高速传输实时报警,能极大地提高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大面积区域的安防效率。上海地铁徐泾东站的“自动消毒机器人”,每晚在地铁运营结束后对车站进行无死角的全面喷雾消杀工作,尤其对乘客通行的重点部位及通道等进行重点消毒。雅安站的测温机器人能够实现1秒快速测温,旅客无需摘下口罩,即可精准完成体温测量,还能满足多人同时无感测温,如遇发热旅客,机器人将自动进行高温警报,精准阻隔高风险旅客。
昂首“致广大”,埋头“尽精微”。春运便捷之旅开启,车窗外,风景不断变换;复兴号列车穿过崇山峻岭,飞越官厅水库,疾驰如电,载着梦想奔向远方。春运是国力的展示,是中国科技力量的体现,科技赋能春运,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让中国风采更加壮丽,中国力量更加磅礴。(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