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骏:近距离观察欧洲社会复杂处境
不久前,笔者刚刚结束在德国为期三个月的访学生活。其间,笔者得以再次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德国以及更广泛层面的欧洲当下的状态。较之此前访德及访欧的经历,这次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德国乃至欧洲社会的“舒适度”“安全感”确实不如从前,但同时也能看出欧洲各界正在努力对冲地缘局势动荡等因素带来的复杂影响。
首先,欧盟主要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举措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关问题余波尚在。通过连续降息等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欧元区通胀率近几个月来迅速下降,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讨论“何时宣布胜利”以及当前的降息步伐是否仍然合适。虽然如此,笔者感觉德国以及欧洲整体的物价水平较之过去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依然处在高位,地缘冲突外溢导致欧洲国家能源费用猛增,一些生活用品价格甚至出现倍数级上涨,这也成为欧洲民众抱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汽油为例,德国油价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一度增幅显著,之后在欧洲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后有所回落。即便如此,德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不少民众依然从自驾出行转为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这个习惯目前仍在持续。另外,德国部分商店或打折超市每天都会推出几款特价蔬菜,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但面包、牛奶等基本食品的价格较之过去依然较高,导致民众生活成本依然不低。
其次,欧洲长期以来追求的绿色转型发展正在遭遇一定波折,但环保主义理念和相关实践已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比如,德国国内环保主义盛行,尤其是在绿党加入联合政府参与执政以来,环保主义政治力量在德国政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也对德国民众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一些变化肉眼可见,比如,选择骑自行车通勤的人越来越多,在年轻人或中产群体中尤其如此。为此,柏林市内主要街道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专门设置了红色的自行车专用道。但在便利自行车骑行的同时,供行人步行的空间却明显缩小了,有些地方不可避免地出现行人与自行车抢道的现象。再如,除餐馆、超市和主要车站等场所,德国公共场所基本都不使用空调,笔者拜访的几所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办公场所也不安装空调,大家需要通过休闲着装或是弹性工作等方式来应对天气炎热的漫长夏季。
客观而言,德国以及欧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近些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决心和投入着实不小,尤其是在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政策倾斜力度以及真金白银的投入规模可观,并且逐渐让人切实体会到绿色转型在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在俄乌冲突持续延宕及其影响外溢、欧洲经济整体疲弱、地缘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等有所蔓延等复杂背景下,欧洲绿色转型步伐最近两年受到羁绊。而从笔者在德期间感受到的环保主义理念和实践普及程度来看,即便面临这样那样的障碍或遭遇一时挫折,欧洲转向绿色发展的趋势还将延续。
第三,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依然严重,欧洲主要大国社会治理面临挑战,右翼民粹政治力量崛起的趋势短时间内还将持续。在俄乌冲突爆发和延宕期间,大批乌克兰难民涌入德国等欧洲国家,加上这些国家内部本来就已累积下来的难民群体,导致国内治安问题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笔者在德期间经常听到政界和舆论界对于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的争论,感觉欧洲至今还没能从2015年那场二战以来欧洲遭遇的最严重难民危机中走出来,对非法移民和难民关上大门的呼声不断。
总而言之,这次访学期间,笔者感觉到了德国及整个欧洲社会对于维持经济繁荣与稳定发展的迫切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年累积下来的问题在地缘政治动荡的刺激下次第暴露,其中一些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找到稳妥有效的应对之法,这进一步加剧着欧洲整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