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典:机制创新,西部再次站在时代风口
1月5日,海关总署公布出台15项新措施,旨在围绕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筑牢国门安全屏障、支持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四方面,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随着各项支持措施落地见效,西部将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
西部新一轮大开发的关键在于振兴实体产业,同时注重跨境电商和产业承接的协同发展。近年来,西部地区正逐步构建与中亚及其他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格局。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苹果、核桃等50余种农产品经兰州海关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至印度尼西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8436.2万元,同比增长2.13倍。西部跨境电商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体现了西部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反映出西部的外贸地位正不断上升。2024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增速高出全国整体3.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9%。2024年前11个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4031.1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全国第一。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正逐步承接东部沿海产业的转移,形成以农业、轻工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为特色的多元经济结构。
本次的15项措施明确针对西部发展重点,充分考虑到了物流、能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升贸易和物流的畅通性。
一方面,西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重要的物流通道作用。如今,西部已成为中国连接中亚、南亚及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去年前11个月,新疆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值同比增长6.9%,其中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值同比增长达17.6%。不仅如此,东南亚和南亚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对中国西部服务消费和物流需求的大幅增加。目前,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已覆盖125个国家和地区,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泰国榴梿从采摘到抵达重庆,走传统海运和公路运输至少要10天,而中老泰冷链班列只需88个小时;重庆产汽车零部件出口到印尼,通过铁海联运、走广西钦州港出口比经东部地区出海的传统路径能缩短10余天,物流成本下降近一半。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正依托其能源优势,拓展培育数字产业、生物制造、航空航天等多项新质生产力,实现综合发展,并不断强化与周边的联动。在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中,西部的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以及甘肃、新疆等地的绿色能源产业均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亚和南亚地区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为西部清洁能源输出创造了更多机遇。同时,西部各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环境,也在让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成为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西部地区的实体产业正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各地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外部资金流入越发积极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西部地区开放的效能,加深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核心问题。
一是制度型开放需进一步提升。虽然西部地区的口岸建设和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加强,但在制度创新方面仍有不少待完善之处。例如,西部与周边国家仍存在关检互认程度低、运输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口岸整体通关效率难以提高。此外,由于区域内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各自与西部的产业链深度合作还留有一定空白。对此,域内各方应着力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才能实现西部与周边国家的更紧密合作。
二是西部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策对接与协同仍然不足。西部的开放政策大多是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和布局,但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间的政策衔接与理解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往往会影响跨境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此,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中亚的政策对接,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合作机制,降低政策壁垒,提升协同效应。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成效显著。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西部可以通过深化与这些区域的制度性合作,加强技术、人才和资金流动,进一步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并发挥其在中国与世界经济连接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