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发霉蛋糕,校园食品安全为何屡屡失守?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昆山多所校园“给学生发放的面包中有过期发霉情况”。接到学校报告后,当地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经初步调查,是因蛋糕在加工环节冷却时间不到位导致。

相关部门已对配送和生产企业立案调查,暂停配送企业相关服务,责令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并对相关批次蛋糕回收封存和采样送检。当地卫健部门暂未接到因食用该批次可疑食物所导致的病例报告。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次“发霉蛋糕事件”尚未酿成严重后果,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前已经有网友留言称,有学生出现过敏、咳嗽等情况。而且初步调查显示,涉及发霉蛋糕的共有7所学校,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涉及的学生众多。后续仍需关注事件进展,确保学生安全无虞。

事件前因后果仍在调查,但目前暴露的问题已足以令人疑窦丛生。据报道,涉事企业利众食品公司曾于2022年、2023年多次被罚和被责令整改,经营记录难言优良。在此次通报中,又出现了部分蛋糕“未达到冷却3小时的工艺要求”这样的低级错误,可谓屡罚屡犯,不禁让人质疑:这家企业是否充分吸取了教训、严格规范生产?

客观来看,关于校园配餐的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近些年时有发生。2023年9月,江西赣州蓉江新区的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视频吐槽称,午餐配送慢、质量差,有的孩子吃了还拉肚子,当地宣布停止对全区幼儿园进行中央厨房配餐;2022年3月,天津一学生配餐企业被爆脏乱差,后被相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被处100万罚款……

频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也是一个提醒:对于校园配餐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恐怕不能孤立地当作个案看待,仅仅当作一次“生产事故”,这当中究竟有何共性问题,又存在哪些机制性因素,是应当认真探讨的。

事实上,从网友的评论就能发现,不少家长和公众都把质疑的方向指向了更深层的问题,比如企业招标是否公开透明、相关程序是否规范、企业资质是否健全等等。这些声音都理应认真对待。

现实中,一些供餐企业和学校确实形成了某种利益链,导致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放大。今年7月,广西纪委监委就通报过一起案例,学校食堂供货商通过行贿独揽12年合同,导致学生食堂餐费偏高、食材质量不稳定、食品配送缺乏竞争等问题;今年8月,四川内江东兴区也查出33所学校营养餐由同一供应商承包,且供应商存在向部分校长行贿的情况。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起相关事件背后都必然有利益勾连,但这类现象既已不罕见,也是公众关切,那么就应当成为一个调查方向,深挖是否存在问题,用真相去澄清疑云。调查也只有抵达这样的深度,才能产生足够的震慑作用。

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就下发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其中要求学校集中用餐应当坚持公益便利的原则,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健康。

此次“发霉蛋糕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校园食品安全关系万千青少年,应当具备最严格的保障,不能再事故频发、屡失底线了。除了社会高度关注、职能部门严肃处理个案外,更要真正建立起严密的监督网格,确保监管不留任何一处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