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数据”转化为“当代记忆”(一线走笔)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孟 扬
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在这个时空中存在的物、行动的人、发生的事,赋予了这处工业遗产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了纪念属性。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如何将储存于其中的“历史数据”转化为“当代记忆”,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保护“一堆一器”的行动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新中国科技史和工业史上,中国核事业的“奠基之作”、大名鼎鼎的“一堆一器”,作为我国建设的第一项原子能设施,生动标注着新中国的“硬实力”。从基础研究,到“两弹一艇”研制,再到和平利用原子能,“一堆一器”功不可没。虽然,通过报刊书本、影视荧屏,我们对“一堆一器”并不完全陌生。然而,当它们“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时,惊喜与感动依然油然而生,关于它们的故事与传奇、过往与现状,依然牵动人心。“一堆一器”,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这份“厚重”,不仅源自它们拥有的能够包裹核能冲撞的坚实结构,更来自沉淀其中的科学力量和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拼搏精神。
伴随着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如今,“一堆一器”已成为历史坐标和守望者。但这并不代表湮没与荒废。借由“一堆一器”的推动而孕育生长的新生代技术与设施,延续着创造力,不断为它们注入新的内涵,让它们能够以新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再次“对接”。
坐落在“一堆一器”原址附近的中国核工业博物馆,就像是“一堆一器”敞开的心扉。在这里,以“一堆一器”为圆点,通过场景再造,构筑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包容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展陈,钟情于新中国发展史的观者,可以重温中国科学家接力奋斗创造奇迹的故事,感悟“两弹一星”精神;渴望攀登科学高峰的少年,可以了解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即便是随意浏览,也可以于不经意间被“科普”,了解到核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神秘的核科技,神奇的核技术,神圣的核事业”,在“一堆一器”的讲述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重大事件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园地,作为工业遗产,“一堆一器”在功能拓展中实现了价值增值,丰厚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讲好“故事”,留住“记忆”,在完成工业遗产所承载的传承使命中,“一堆一器”如凤凰涅槃般获得了生机,充沛了“活化”的力量。这个实例再次说明,“活化利用”是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工业文明的重要途径。而“活化”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延展,使工业遗产走入当下的生活,与现代思维产生互动。不管是携带着岁月特征的物质遗存,还是历经时代风雨孕育而成的文化“内核”、精神现象,在新的时空、新的语境下,都需要找到适宜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叙事方法和呈现方式,让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者,也可以通过重温与追忆产生感知与想象,延续情感与记忆,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体验。
拥有工业遗产,是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保护好工业遗产,传承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淀文化与精神,则体现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敬意、对未来的憧憬。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