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让大学博物馆走出“深闺”
今年国庆假期,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不仅“不打烊”,还特地举办了“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主题拍照打卡活动。7天假期,博物馆接待游客研学团队、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7000余人。参观结束后,很多游客手持“我爱你,我的祖国”等标语拍照留念。(据《工人日报》10月20日报道)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大学博物馆可以说是“大学里的大学”。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400家。高校博物馆大多小而精、专而深,它们主要依托高校自身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底蕴而建造,在服务师生学习研究方面,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许多高校博物馆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中国农业大学的昆虫博物馆收藏了各类昆虫标本350万号,其中包括7000余种模式标本,参观者尽可在此遨游昆虫世界,探索奇妙自然;江西财经大学的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既有明朝万历年间的推税票,又有清朝税票木印版,丰富的藏品勾勒出几百年来的税收制度演变历程……高校博物馆承载着大学的历史和精神内核,其馆藏珍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资源向社会敞开,是高校开放办学的应有之义。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种资源浪费。现实中,一些高校博物馆存在开放度低、展览内容陈旧、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着其社会作用的发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要求,增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提升社会服务效益,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以契合高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导向。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求变,以优化其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加大资源共享力度,通过合作办展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策展水平和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坚持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扩大其辐射半径和传播力,让观众可以从容“云游”展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采取资金补贴、政策支持等方式,激励高校博物馆加快开放、加大开放。
机翼被砂轮磨开,露出蒙皮和内部的受力架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不仅学习了构件方案等飞机设计知识,也进一步涵养了爱国主义情怀。多位著名教授担任讲解员,带领观众寻找典藏背后的故事——南京大学博物馆首创“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期待更多大学博物馆主动走出“深闺”,润物无声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与文化修养。(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