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喉切除后,他50岁重新学说话 这个特殊班级让很多“无喉人”重获“新”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昨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举办的第二十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开幕式上,一首声音嘶哑但情绪饱满的“歌唱祖国”,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歌唱者是一群“无喉人”,因为咽喉癌被切除喉部,他们无法用声带发声。但经过几百上千乃至上万次训练后,他们振动食管上端的肌肉,再次发声。

做了全喉切除手术

他提前录下自己最后的声音

老王今年60岁,5年前,他偶然发现自己嗓子有些疼痛,吞咽困难,经过多方检查证实患了喉癌,并做了全喉切除手术。

全喉切除手术最大的后遗症是失声。“要是我一开始不会说话就算了,但让一个50多岁的正常人突然失声,这谁受得了呀?”可为了保命,全喉切除手术也是必行之策。

手术前一晚,老王用手机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我怕以后再也不能和你们说话了……”

老王的手术非常成功,命保住了,但自此他的喉部却永远缺失了一块,原本的喉咙在术后变成了一个空洞,气管直接和颈部皮肤缝合,造口处插着一根套管,伴随着“呼——呼——”的声音,还不断往外渗出痰液等分泌物,却发不出一点声音,身处重症监护室,又没有家属陪同,又急又慌的他只能用手不断大力拍打病床床板……

出院回家后,老王与家人只能通过手机打字或者在小黑板写字沟通。不能说话也成了他极度自卑敏感的点,他变得不爱出门,也不再见以往的好友,将自己整日锁在房间里,无聊时就刷手机、看电视,眼神也逐渐变得空洞麻木。

2019年9月,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在经历了5个月不出门后,老王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了浙江省肿瘤医院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重新学习发声。

在培训班,老王见到了很多像他一样失去声带的人能自如地说话,虽然声音嘶哑吃力,但确确实实是自己从胸腔内发出的声音,这让老王大受鼓舞,他开始逐渐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到培训班这个团体中。

努力总会有收获。短短一个月,老王经过练习,便能顺利地打出嗝,然后可以发出类似“一、二、三”的音节,渐渐地,像“杭州、广州、上海、北京”这类简单的词他也能说了。到了培训班的最后一天,老王已经能掌握基本的短句了。

再一次教“说话”

这个公益培训班帮助了上万人

该院头颈外科郭良主任医师介绍,无喉患者主要有四种发声方法:电子喉、小喇叭、发声管和食道语,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无论学习哪一种无喉复声法,初学者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清楚理解发声原理及技巧,经过练习后,便可以与人交谈。

“其中食道语的发声原理是先将空气吸入食道,通过膈肌的运动,像打嗝一样,把空气从食道内逼出,冲击食道上端或咽部黏膜,再通过舌头、牙齿、鼻等器官辅助共鸣发音。简单理解,类似于用不同声调、音调的打嗝声来说话。”郭良表示,对于无喉患者来说,食道语不是唯一的复声途径,但却是最推荐的一种。食道语最接近正常说话的声音,而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方便省事。

也许是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2020年,在头颈外科王兰护士长的邀请下,老王加入了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的志愿者团队,帮助新加入的学员练习发声。

时光荏苒,志愿者一当就是四年。期间,他帮助了数十位学员重新学习说话。今年,他还顺利评选上了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的讲师,虽然身上的担子又加重了几分,但老王无疑是快乐的、享受的。“看着那些学员从一开始失声沮丧,到后面慢慢能发出简单的音节后,他们眼底涌现的那种喜悦,使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据悉,2014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首期30名学员。如今,培训班已经走过了二十届,十年来,培训班共为无喉患者们培训超10000小时,直接及间接惠及患者上万余人次,培训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

“很多喉癌患者因为手术后不能说话非常痛苦,甚至有患者因为无法承受失去语言功能,放弃治疗。”郭良坦言,几十年的从医经历,他帮助无数喉癌患者保住了生命,但他更希望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