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作品选登:寻脉中国 到博物馆去
海伦·凯勒在其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她将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史的兴衰和沧桑之变”。一个盲人作家对博物馆的强烈愿望,也许蕴含着博物馆对人的重要价值所在。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设立博物馆日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意义,则在于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主题主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贯穿融入展览工作中,着力打造彰显中国精神的新阵地、展示中国形象的新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
“到博物馆去”,说明群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为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提出新期待。各类博物馆应当充分利用特殊的资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馆排长队参观越王勾践剑,在那个特殊的氛围里更深刻地理解了“卧薪尝胆”;参观了曾侯乙编钟及各种青铜器,还在电视上观看过艺术家演奏曾侯乙编钟,通过具体的文物,感受战国王侯如何钟鸣鼎食,更深地触摸那个时代。
“教育和研究”应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做好“教育与研究”,既要做足高深学问,更要讲好通俗故事。通过悉心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足迹,注重发挥文物与文明之间的重要促进关系,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与时代共振”,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需要博物馆“放低”姿态。当下各大博物馆的展品琳琅满目,虽然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匆匆地一瞥”“到此一游”,难以充分理解文物的意义而“大有所获”。要让“到博物馆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还需要在创新传播形态、讲好故事方面下功夫,尽量避免展览太过专业化、学术化,要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服务群众,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喜爱的“第二课堂”,成为提升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让人们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与动力。(瞿方业)【编辑:史词】
1今日热点
津南区双港镇这条“烦心路”变身“幸福路” 扫码阅读手机版
徒步8.7公里 重走87年前大爱之路
舞蹈《思乡切·女史箴图》亮相“荷花奖”获佳绩
巅峰对决 王者争锋 南马1号和2号跑者是他们
漳州台商投资区 两岸专家学者共研慈济文化
杭州人才房“上新”200套!拎包入住!符合条件抓紧申请
小编精选
- 11月16日24时至12月31日24时,这几类车可免费通行石家庄部分高速公路了!
- AI绘图|亮灯啦!去石家庄湾里庙看灯会
- 平乡县开展“防患于未然 安全记心间”志愿服务宣讲
- 厦门公交集团“碳吉充电”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开业
- 创新驱动发展 力源科技向“氢”而行聚焦长远
- 津南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领跑创新之“迷” 扫码阅读手机版
- 初冬即景·海教园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