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中国式现代化突破工业文明瓶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把现代化由工业化提升到生态化,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人类社会走过的现代化是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现代化对文明的延续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一种文明都会经过萌芽、兴起、繁荣期,然后步入瓶颈期,最终要么融入新形态的文明,要么走向衰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对文明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当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大规模改造了自然并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会造成水土流失,局部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随之变得简单和脆弱,这一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也就宣告终结。哈拉帕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楼兰文明、玛雅文明等古代农业文明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或是缘于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报酬递减规律约束着文明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农业已不能提供足够粮食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因此农业文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工业文明带来的科技支撑,使得传统农业逐渐转向工业化农业,形成对工业化的依赖,也因此能生产更多食物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但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动摇了工业文明的基础。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全球性危机交织叠加使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出现了极大不确定性。有联合国官员明确表示2030年议程时间表已经过半,但实际还没有完成一半的任务。相关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发表报告,对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表示出极大的担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世界既处于危险境地又处于瘫痪状态,他呼吁推出由二十国集团牵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刺激计划。可以说,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开始步入瓶颈期,这是“文明瓶颈”的现象。
由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全球性,工业代谢型生态危机在全球不同地区重复。但人类不可能像重建农业文明一样,换一个地方去重建工业文明。如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之一就是全球变暖。要突破这一瓶颈,人类社会必须再次经历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球在人类文明发展新时期要经历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它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以现代生态科技为技术路线、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兴起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复兴”,它揭开了世界图景重构、生存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再造的序幕。
为什么经济发达、环境良好、社会稳定的发达国家没有出现“生态复兴”,反而是在尚处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兴起?这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借助工业现代化把人类带进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达国家通过工业污染的转移和领先的科技维持自身生存的良好环境,它们没有生存威胁的内在压力,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以利用其经济、科技实力予以化解。但是,当前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现代工业的污染不是把工厂搬迁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迟缓了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当地球的环境容量已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再度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
当前,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面:一是气候的宜人化。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需遵循《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幅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努力朝着将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努力,否则其他一切无从谈起。二是环境的持续化。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天蓝、地绿、水清,这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还自然以宁静、美丽,这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是经济的绿色化。经济的生态转型就是打造绿色国土开发格局,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四是治理的法治化。治理的生态转型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理环境和管理资源,参与全球治理,是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五是文化的生态化。构建全新的生态文化,实现观念的生态转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回归。六是科技的创新化。实现技术的生态转型,使用具有生态价值取向意义的科学技术,是保持基因、保持人类持续发展伦理意义的主要生产力。七是社会的友好化。实现社会和消费的生态转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践行生态正义、推进生态公正、实现社会公平。(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