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共和国长青的“密码”

国庆,是一个国家诞生的庆典,也是成熟壮大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5周年的生日,正如毛泽东主席75年前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的那样,我们正在“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每欢度一次国庆,都是对关于中国发展治理奇迹各种解释的再次检验。其实,解读中国发展治理奇迹,用不到多少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需要语出惊人的各种“密码”,只要认真地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就能把握并理解当代中国发展治理的逻辑。

75年前,在讨论新中国国名时,时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中华代表中华民族;人民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和国代表我们的国体。“中华”“人民”和“共和国”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治理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三个关键词。

“中华”,既是这块土地、这群人的名字,也是几千年不中断、不停滞,不断自我更新的文明历史、文化传统的凝结。它是当代中国发展治理的根脉、根基和灵魂,是中国注定走出特色道路的时空规定性,是不断求诸自我实现创新超越的内生动力。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治理既有鲜明的时代性,更有深厚的传承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世界形势加速演变的今天,“中华”所凝结的一切越来越成为我国的鲜明标识和独有资源。实践证明,任何国家的发展治理都要守住自己的根和魂。国家越发展,民族越强大,历史文化作为内生资源的优势就越凸显。自主发展,有赖于国家将优秀因素转变为现实力量的强大能力;自信坚实,源自于各种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的深厚历史文化根基。

“人民”,决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形式时,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这是新政权与旧政权的根本区别。

治国理政,就是中国共产党发现人民、组织人民,不断确立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争取民心、顺应民心的过程。相比全世界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最有创造力和自信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断认识人民、尊重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发展治理,让人民参与和共享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主体,就要理解、尊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认真对待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样才能始终把握“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守住“人民”这一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共和国”是当代中国的国体,是制度体系。按照共和国的精神,我们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确保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制度渠道成为国家主人。

75年来,共和国的制度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人民民主旗帜高高飘扬,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共和国的制度建设进入加强系统集成、实现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为到本世纪中叶,共和国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作者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