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中国足球徘徊意味着倒退

中国男足国家队以1胜3平6负的成绩踢完了世预赛12强赛全部10场比赛,仅积6分。对比上届世界杯预选赛,虽然同样是小组排名第5,但多项指标大幅下降。如果算细账,得失球数从上届的10∶12跌到这一次的9∶19,与同组第四名球队的差距从上届的1分拉大到这届的8分,真让人看不下去。

亚洲地域辽阔,足球版图从东亚到西亚,从中亚内陆到太平洋诸岛,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竞争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资格,平均10支队伍可有一张“门票”。由于强弱分明,十二强没等打到最后,晋级资格便提前确定归属。伊朗、日本和韩国的世界排名都在前三十位之内,站在世界杯决赛圈三十二强之列有名有实。中国足球望不见亚洲强队项背久矣,以越南为代表的追兵已成夹击围堵之势。

既然面前不乏榜样,身后更有后盾,为什么连前辈们曾经踢出的水准和排位都保持不住?该不该向那些渐渐甩下中国足球和赶上中国足球的对手学点什么?

从足球竞技说,中国球员过去身板不硬朗,但有技术,后来技术差了,还有速度,再后来速度也没了,光剩下个子高了。这些东西是自己失去的,要想想为什么一直没拾回来,这比考虑向谁学习和学习什么更现实。

从足球文化说,中国球员给人们的印象是基础素质不高,教育欠缺,社会形象难以被广泛接受,这个症结不是送到足球发达国家深造就会改变的。

从足球经济说,中国球员的腰包大多是老板以违背足球健康发展规律的做法撑起来的,市场乱象丛生,被国内外和足球界内外所诟病。

古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足球如今的麻烦不小,有些恰是学来的,未能择其善而学,日久成疾。即便认准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路径,还须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他人之长所以为长,无不历经坎坷,岂有捷径?朝三暮四,放弃自己的优势,盲从所谓潮流,跌了跟头仍不自知,怕是连自信心都没有了。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到底该学谁,学什么,中国足球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