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油价飙涨会酿成一次新的危机吗
英美对俄罗斯的制裁,让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人们开始担心全球会重蹈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覆辙。这种担心显然是有必要的,特别是英美还在不断煽动更多国家加入对俄的经济制裁。
首先需要清楚,这几天原油价格暴涨,利益损失最大的是欧盟而非英美。美国早已是净能源出口国,一旦俄罗斯停止对欧盟的原油和天然气出口,会对德国为代表的一众欧洲大陆国家造成更大经济损失。欧盟国家将不得不转向美国或者海湾国家寻找替代能源进口。德国今年前两个月的通胀已达5%,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必然会影响到更多欧盟国家,造成后疫情时代的更大民生危机。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妄图混淆视听的观点都企图搞混北约和欧盟的概念,误导人们以为英美和德法的利益是一致的。北约是一个军事组织,带头的是美英;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组织,希望通过欧洲贸易自由化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德法的影响力很大。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高举“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英国政府主动搞“脱欧”公投,极大彰显英美和欧盟地缘政治利益的分裂。而当前欧洲大陆能源困局,进一步对立了英美和德法的经济立场。这就是为什么德法两国近期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外交合作,希望尽快结束乌克兰军事冲突,至少把经济合作和军事纠纷尽量分开处理。
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愿意看到全球性能源危机。2022年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非常棘手,拜登政府的策略是希望借乌克兰危机“掩护”美联储加息,为美国股市下跌找到替罪羊,进而顺利赢得中期选举。可惜,美联储迟迟对加息按兵不动,美国股市元宇宙龙头概念股Meta股价崩盘,让全球金融交易员异常敏感,造成黄金和原油“避险”的防守型交易策略趋同,迅速推高原油期货价格,这很可能“反噬”美国国内的能源消费价格。美国老百姓将不得不面临更贵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美国通货膨胀雪上加霜,华盛顿的策略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客观地讲,美联储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无节制量化宽松,并没有直接造成原油价格的持续高企,原因是美国加大了以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生产,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这两年多,美联储依旧我行我素地印钞票,造成全球铜铝铁矿石价格“逆周期”飙升,给中国等制造业大国造成巨大的工业成本压力,原油价格也一直不温不火。全球本来可以避免后疫情时代的能源危机,不料想这次乌克兰危机让美国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要知道,原油价格上涨不仅会影响汽油和天然气等消费价格,也会直接加大化工、航空、汽车等诸多领域的生产成本,最终埋单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我们要站在更大的历史纵深去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美大国政治博弈、利益对立:英美是海权国家,为了贸易利益,在军事上强调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制海权;欧盟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大陆为重心的贸易自由化组织,强调尽可能大的陆地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生产效率造福人民。工业化以后,海权和陆权国家间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竞争,早就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贸易和金融发展过程,未来仍将延续。
因此,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除了积极发展绿色可替代能源、多样化进口渠道,还必须要考虑陆权和海权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正在进行的能源危机博弈,应该给中国敲响警钟:英美恨不得让欧洲大陆乱成一锅粥,德法则希望尽可能把经济共同利益摆在俄乌面前,用欧亚大陆“世界岛”的更大格局稳定能源的长期供需平衡,这也是中国提出建设连接欧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考量。反过来,英国“脱欧”让很多金融企业总部迁到巴黎、卢森堡,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下降;一旦欧亚大陆经济合作加深,必然会进一步削弱伦敦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最积极跟着美国,逼迫跨国公司与俄市场脱钩。
总之,尽管英文媒体闹得欢,可惜美国面临国内通货膨胀的“灰犀牛”,原油价格的“黑天鹅”不会过度失控。但是中国依然应该未雨绸缪,严控通胀失控风险,避免本国民生受损。如果细看今年两会热点新闻,就会发现中央各部委共同努力的明确方向:无论是从金融还是产业政策角度,各级政府今年都会更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加大防返贫力度。毕竟,“三农”和中低收入阶层是对物价最敏感的群体,物价和民生稳定应是中国经济2022年的重要目标。(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