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琼瑶的一生,讲述的也是家国故事
知名作家琼瑶12月4日在台湾家中去世的消息,这两天迅速传遍了整个华人世界。虽然其家属5日表示,将不举行任何媒体会或纪念活动,但海峡两岸几代人,纷纷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琼瑶的哀思。对一位作家来说,这是最好的认可和纪念。
中国人对文学有着天然的热爱。仅就通俗文学而言,过去“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后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读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几代人对琼瑶耳濡目染,即使没看过她的作品,也一定知道她的名字,哼唱几句“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半个世纪的写作,61部文学作品、51部改编电影及25部改编电视剧,琼瑶之所以能在华人世界引起这么大的共鸣,成为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人圈的集体文化记忆,就在于琼瑶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包含着中国人的美学与情感。
琼瑶的一生,经历了大时代的变迁,对两岸分离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从琼瑶身上,我们看到台湾同胞身上的家国情怀。她曾自述国家民族观念是“在枪口下建立起来的”,在日军侵华的烽火硝烟中,琼瑶早年目睹了家国沦亡、民族蒙难。因此她生前一直在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人心相通而奔走。她说,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宗,爱自己的土地,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家园,所以留下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千古名句。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琼瑶立即“带着一份无法言喻的欣喜”提出了申请,回到阔别39年的大陆,“今宵坐拥长江水,犹恐长江在梦中”。
如果说琼瑶“剪不断的乡愁”来自于离别,那么她的文字则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乡土,琼瑶一直在其中耕耘。从文化意义上讲,她从未真正“出走”。她6岁接触古典文学,7岁能熟读和背诵唐诗宋词中的名篇,扎实的古文功底为她的文学生命赋予了灵魂。“琼瑶的作品渗透了中国式的人生……中国的人情味”,“琼瑶旋风”之所以刮遍大江南北,最大的动力正是两岸同胞的文化共鸣。
这些年,民进党在岛内文化领域搞了很多试图“去中国化”的做法,其本质是在“法理台独”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用“柔性台独”来切割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对此,琼瑶痛心疾首,她大声疾呼,“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怎么可能撼动得了长江、黄河。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印记无法磨灭,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也淡化不了。琼瑶的传奇一生,她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就是有力证明。
“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对琼瑶那一代“游子”来说,曾经的乡愁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如今的乡愁是一水之隔、咫尺天涯。然而,任何人只要看看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有多么强大,就不难理解台湾终将回归祖国怀抱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的血液里,总是绵绵不断地流动着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今斯人已“翩然”离去,但她饱含着深沉的爱的文字,汇入中国文化的黄河、长江,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就此而言,琼瑶正如她所说的,不曾辜负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