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炮制荒唐涉华叙事,国际社会并不认同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重大转变,中美关系成为决定其方向的关键性要素。近十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较大波折,两国在关于彼此关系的现实与定性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差异。“中美竞争持续增强”“他国必须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等美方持续渲染的认识依然在国际社会持续扩散,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携其“让美国再次伟大”蓝图会带给中美关系何种冲击,更是引发普遍关注。
事实上,美国的这些荒唐涉华叙事,既带有成见,更难以助益两国长远利益。政策只有真实反映民众根本利益和国际社会普遍诉求,才具备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最近,环球时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际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极具启发性,中美两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希望中美关系稳定向好是主流声音,这确实更合乎中美关系现实和发展趋势。就此而言,准确把握民众主流情绪和认清当前中美关系并非敌友已定的僵化现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当前稳定中美关系的最大挑战是美方对彼此关系的定性脱离了现实。在对华认识上,美国一些政治人士掉入了政治正确的窠臼。华盛顿有将意识形态异质国家认定为“生存性威胁 ”的外交传统。从19世纪早期宣扬“门罗主义”,表达美洲体系无法容忍欧洲君主体系,誓将后者排挤出美洲,到20世纪的“威尔逊主义”,展示美国要改造所有与其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的“全球雄心”,美国这种立场先行的外交惯性已然固化为一种极不健康的政治正确文化。当前,这种文化已经突出应用到了对华政策的制定中。
自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告别孤立主义、拥抱全球主义至今,美国一些政治人士已经习惯用“势不两立”或“邪恶”之类的标签,定性意识形态异质国家,并制定相应政策。这种先入为主、罔顾事实的逻辑,是美国冷战期间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冷战后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遭受惨痛挫败的重要缘由。当前美国一些政治人士正将这种已经被反复证明只能给其带来悲剧的理念,应用于对华政策。当下,这种政策尚存可能调整的“机会空间”,美国与国际社会民众的理性朴素对华认识,为当前美较具偏执性的对华政策提供了难得的纠偏机会,希望美国决策者能够将民众诉求纳入到政策制定之中,基于事实而非想象来客观看待中方,并制定对华政策。
其次,美国一些政治人士认为,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构成持久破坏,并基于此对中国自身治理和对外政策进行系统性“扭曲式编织叙事”的操作。“修正主义国家”“债务陷阱”“轴心同盟”等话术不一而足,试图以混淆视听的舆论,形成对华不友好的国内外政治氛围。
环球时报研究院上述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清晰表明,美国及国际社会民众并不接受美国一些政治人士制造的荒唐“中国叙事”,相反,与华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各国民众的主流看法,稳定中美关系是国际民意的重心所在。在网络化普及和社交媒体成为民众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今天,美国一些政治人士试图垄断对华乃至其内部事务解释权的恣意妄为之举,已经基本没有市场。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国发展活力所展现榜样力量的接受度,更为真实和客观。就此而言,美国一些政治人士以“竞争加对抗”定调中美关系的做法,在民众中没有普遍的感召力,由此有理由充分相信,中美关系的健康活力之源主要来自民间。
再次,美国一些政治人士的“霸权”执念,既限制了其对华政策的务实理性空间,也损害了其尽快修复自身的机遇。追求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和绝对不容忍实力相当国家的出现,是美国的一大外交痼疾。从2017年至今,美国对华政策一个不变的重要主题是,通过制造危机,试图破坏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中国实力增长难具可持续性。正如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所言,他将任职期间80%的时间用于管理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事实上,中美之间的合作议题和空间远大于双方的竞争面,将主要精力用于偏离中美关系客观现实的领域,自然难以形成健康的对华认识和对华政策。
环球时报研究院的调查报告还清晰揭示,美对华遏压的一系列政策并未得到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支持,相反,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贡献得到了各国民众的压倒性认同。相比之下,在美国自己搞的诸多民调中,美国内外政策及自身国际形象却是难以得到普遍认同。这应当引起美国一些政治人士的重视,他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个严肃问题:稳定向好的中美关系还是竞争加对抗的中美关系,更有助于美国当政者解决其面临的国内外困局?美方给出的答案目前看是后者,这明显带有臆想成分且十分极端。
特朗普即将入主白宫,希望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能够切实反映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真实意愿。毕竟中美关系相向而行,向好发展,既合乎时代大趋势,也合乎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完善自身的务实需要。(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