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世界期待中欧成为“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

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电话。习主席同新一届欧盟机构领导人的首次接触,为中欧关系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科斯塔称这次通话“富有建设性”。这表明中欧领导人对增进战略互信、扩大开放合作、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中欧关系实现更大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并在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上,均抱有积极态度与良好意愿。这为2025年中欧关系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对世界而言也是个好消息。

很多人注意到,习主席在通话中提到,中国对欧盟抱有信心,希望欧盟也能成为中方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这段话被欧洲媒体广泛转载,并视为中国向欧洲传递的善意和建设性姿态。还有西方媒体分析,欧洲也希望借此向美国发出一个信号,即欧盟希望对中国保持开放态度。成为“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不仅是中方沉甸甸的期许,也应成为中欧共同的努力方向。

这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期,中欧关系中的基本信任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修复双方的基本信任十分紧迫。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过去一段时间里,欧方做事显得“不够朋友”。比如,欧洲一些人完全站在功利主义角度,一边对中国企业搞单方面制裁,一边又希望中方在一些领域增加投资,中国人对此很难接受。只图谋自己“全赢”而不顾对方关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高度利己的思维,破坏了双方的信任。

需要看到,中欧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消费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中国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尽管存在贸易摩擦,去年中欧贸易仍实现了1.6%的增长,其中,中国对法国、西班牙、匈牙利贸易额分别增长2%、4.5%、12.9%,中欧班列也创下累计开行10万列的新纪录。从中欧贸易的新“成绩单”上,我们依然看到了日益紧密、充满韧性的中欧利益共同体为中欧双方带来巨大发展红利的广阔前景。

过去中欧间合作主要基于双方在全球产业链的不同位置,现在中国快速发展,在产业链所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但这对欧洲意味着更多机遇而非风险。依托双方庞大的经济体量与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各自在资源禀赋、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中欧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相互交融。这应是中欧合作赖以推进的一个优势条件,而绝非“风险领域”。

我们从不否认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实际问题的存在,但差异和问题并不能代表中欧关系的全部。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中欧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才显得尤为重要。看待中欧经贸关系需要超越狭隘的“胜负”视角。中欧现在互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市场,汽车产业是欧盟对华投资的重点领域,双方可以将合作从市场层面进一步转向产业和技术层面。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中欧之间有许多增加合作的机会。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这一点50年来没有变化。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50年来,中欧关系不仅助力各自发展,也为世界和平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中欧只有继续朝着互利互信的方向走下去,才能行稳致远。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成为“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也将为对抗保护主义逆流、推动解决全球性挑战等提供强大助力,这是世界所希望看到的。科斯塔表示期待今年晚些时候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欧洲舆论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2025年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年份,充分利用好这一关键节点,相信中欧之间会有更多好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