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亮:中新合作为中国东盟关系树标杆

近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问中国,并出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苏州工业园区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如今,苏州工业园已是“而立之年”,既是中新两国密切合作和创造举世瞩目经济成就的体现,也是两国关系与时俱进与示范性的生动缩影,更为中国与东盟未来产业发展合作树立了标杆。

苏州工业园区,从酝酿到动土,从蹒跚起步到跨越腾飞,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30年,苏州工业园区取得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的3个“超万亿”的成绩。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腾飞的背后,是中新两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大潮下,密切合作与始终走在开放与创新最前沿的结果。

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机制体制方面持续创新,不断树起“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园区标杆”。这为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机制体制红利,也带来了开放的红利。数据表明,30年间,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外企业从150家增至18.8万多家,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

在实现初期十年发展规划与目标之后,苏州工业园区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力与优势,开始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进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云计算、现代服务等新兴领域,并自此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与不断开拓新兴领域的道路上。有关资料显示,2024年1月至9月,苏州工业园区新增科技项目超千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1家,目前已集聚创新企业超万家,其中上市企业累计66家,科技企业占80%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

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迈入30周年之际,中国和新加坡还为未来10年在园区的合作制定蓝图:双方下一阶段将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展开合作。其中,中新生命科学园由淡马锡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打造,项目预计2026年正式开园。在此次中新共同签署的推动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中,两国共同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采用更先进的标准、进行机构改革,继续支持新加坡机构在推动园区创新和企业国际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里程碑项目深化绿色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加强政商学界和青年人文交流,以及继续利用现有机制在前瞻性领域试行新举措。

苏州工业园区30年间的蝶变意义非凡。一方面,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另一方面,它是中新“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大潮下推进合作与关系发展不断展现前瞻性的缩影。

不仅如此,苏州工业园区还充分彰显中新关系对中国—东盟国家合作关系具有示范性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经验积淀,从过去的“借鉴新加坡模式”发展到“分享园区经验”,例如缅甸新加坡工业园区正是“园区经验”走出国门的重要尝试。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多个东盟国家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点开花、遍地结果的规模效应。更需指出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创新和前瞻性领域的发展也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带来了引领作用。高科技农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当前已经成为中国和越南、马来西亚、印尼与泰国等东盟国家加强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合作的关键领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新时代实现经贸与投资合作关系“提质升级”的重要增长点。

与时俱进和具有示范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新关系的显著特征。如今,当中新两国共同迎接新科技革命大潮的同时,也正在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对此,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说道,“这不是去全球化的时代,而是再全球化(re-globalisation)的时代。”站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新起点上,中新两国已经为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而由点及面,中新即将迎来建交35周年的同时,也将在推动双边关系与时俱进发展中谱写两国合作的新篇章,并以此在地区和全球双边、多边合作层面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作者是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