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昊宇:中国智慧助“拉美时刻”凝聚全球共识
习近平主席在本月进行的拉美之行中参加了两场重要多边会议,对秘鲁和巴西进行了国事访问,历时11天,行程逾4万公里,出席近40场双多边活动,不仅创下近年来中国元首外交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等纪录,也是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历史节点,对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气象、提出中国方案和凝聚全球共识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生动实践。
这是一个国际局势动荡不断的时代。乌克兰和中东两场地缘危机延宕,大国竞争和阵营对抗升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回潮,使世界各国凝聚合作共识变得愈发艰难。人类社会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竞争还是合作、团结还是割裂,拷问着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站在十字路口的国际政经秩序正面临重大方向性抉择。
习近平主席通过拉美之行密集的双多边元首外交,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和创新发展。正如王毅外长在此访情况介绍中指出的,中国元首跨越万里山海,引领亚太开放合作启新程,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再聚焦,树立互利共赢合作新典范,开启中巴构建命运共同体新篇章,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新局面,也唱响了中国光明前景最强音。从利马到里约热内卢,习主席在人类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出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明确信息,同时以中国智慧点亮全球治理的“拉美时刻”,展现了中国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事实上,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利马会议和二十国集团(G20)里约峰会的台前幕后来看,大国博弈和阵营角力依然暗流涌动,共识文件的达成殊为不易。从两场会议的主题和成果看,回应了百年变局之下世界朝哪里去、各国该怎么办以及中国如何作为等问题。
首先,两场多边会议再次印证了全球格局的多极化正在加速发展。两大国际多边场合汇聚了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近20个国际组织与会,是联合国之外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多边机制。从参会各方表现看,以七国集团、欧盟为代表的传统西方集团和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全球力量对比更趋均衡。APEC领导人会议和G20峰会首次由拉美国家联袂主办,使以往常被忽视的拉美地区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极,拉美地区影响力上升标志着“全球南方”内部更加均衡,世界多极化正朝纵深发展。
其次,“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彰显出强大生命力。近年来,随着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印太战略”干扰亚太区域合作架构,乌克兰危机冲击G20内部的团结合作,国际战略界和学界一度出现看衰APEC和G20机制作用与前景的声音。但从这次的两场会议来看,作为两个跨大洲的多边框架,APEC和G20依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强大生命力恰恰在于践行了中国一贯主张和坚持的“真正的多边主义”“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不同于追求绝对安全的排他性同盟合作,APEC机制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APEC方式”,尊重各国的多样化和自主选择,这种相对灵活的合作方式,在动荡变革时代反而彰显出独特的制度优势,成为凝聚跨太平洋共识的最重要平台。G20在经历了过去两年多来乌克兰危机激化导致的内部割裂后,这次达成了长达20多页的峰会宣言,包含85项共识,展现了世界主要力量依然存在广泛的共同立场和诉求,将为稳定全球秩序提供重要的“压舱石”。
第三,求同存异、团结自强是化解外部风险挑战的最优解。从历史上看,多边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往往带有“危机驱动”的特点,G20峰会就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面对当今世界甚嚣尘上的阵营对抗风险和保护主义逆流,世界各国在两场重要多边会议上展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合作意愿,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建设性态度推动了广泛共识的形成。这次APEC会议提出致力于2040年建成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并达成“利马路线图”,聚焦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贸易和投资,无疑将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G20峰会就解决全球饥饿和贫困问题、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务实成果,并围绕联合国改革、金融监管、贸易投资、人工智能等领域多边合作机制的完善达成诸多新共识,也彰显了其作为全球重要治理平台的责任和担当。
站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重大历史关口,“拉美时刻”凝聚起的全球共识力量,将助力形成更加平等有序的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全球化,其中展现出的“拉美精神”,也会成为国际社会团结自强应对外部惊涛骇浪挑战的中流砥柱。(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