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君:法国政局这轮变动,怎么看?
近日,法国政局出现变动。总理巴尼耶的请辞已经获批,而总统马克龙表示他不会在2027年任期结束前辞职,并将在未来几天内委任新总理。对于法国政局变动,有德国媒体将之称为“绝对是危害欧盟稳定的毒药”。事实上,并非如此。
观察当前法国日益严重的政治对立,其根源无外乎来自法国自身治理过程中累积的一些问题,以及全球经济萎靡与欧元区疲软,叠加地区冲突与移民问题等交织产生的现实困境。这其中既有法国自身以“去工业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福利社会模式所遗留至今的问题等,也有大多数欧盟国家所共有的普遍性问题。
站在执政者的位置,巴尼耶总理要的是降低财政赤字和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法国民众看到的是购买力下降和移民涌入带来的不安全感。政党在其中,本应起到利益整合与平衡的调节阀作用,在不同群体利益以及国家整体利益之间寻找契合点,把民众的个体诉求与国家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实现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双赢。可惜,法国议会最终采取弹劾巴尼耶政府、进而阻止其预算法案的方式,强行叫停了解决问题的尝试方案。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法国国内政局的动荡,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对法国的不信任,致使法国资产一度遭遇抛售。
这场“政治地震”无疑增加了法国政局的变数,但深入观察法国的内政外交,实际上它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说的那么悲观。我们应当看到乱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正面因素。
首先,马克龙作为法国政治系统的灵魂人物,已明确表示不会辞职,这就排除了提前选举总统可能引发的不确定性。同时,法国特殊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也赋予总统在有关政府组成、国防和外交等国之大事上拥有压倒性的话语权。法国总理名义上与总统各有分工,主管国内事务,实际上是总统的辅助者,从而避免了因总理被迫下台而出现权力真空的后果。
其次,辅佐总统的精英执政团队也是维持国家稳定运转的重要力量。法国悠久的精英政治传统培养了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精英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政治理念与共和价值存在高度认同,也更易与同属精英圈的总统形成默契。不论是年初上任的阿塔尔、刚刚辞职的巴尼耶,还是潜在的新总理人选如中间派政治家贝鲁、现任内政部长雷特尔洛、法国市长协会主席巴鲁安、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行长德加约等人,都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倘若未来两年党派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破解,总理难逃“短命”命运,那么至少马克龙在替代人选上还是有不少选择的。
再次,法国半总统半议会政体的特殊设计在短期内可以防止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报复性牵制。虽然国民议会的党争形势日益严峻,且以成功弹劾政府之举对总统权力进行了破坏性打击,造成政治架构的短暂松动,但由于法国宪法规定,总统在解散议会后的至少一年以后,方可再次解散议会,因此又防止了总统报复性地解散议会而导致局势的失控,起到了调节政局动荡的阻尼器作用。
另外,极右翼势力虽未获得执政地位,却已然对法国政治进程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今年7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迫使对手达成战略性结盟,为后续总理人选的确立埋下隐患。并且在现政府推进各项政策时,极右翼在严重分裂的党派格局里常能一票定乾坤,正如此次它一反常态与极左翼合作,足见其已拥有改变关键政策走向的话语权。
即便如此,极右翼的崛起也仍然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从国内来看,如果极右翼过度扮演“仲裁者”角色,在议会内阻挠政府政策实施,干扰政治稳定,最终将反噬其试图打造的正常党派形象,不利于其角逐两年后的总统选举。从国外来看,美国大选结果对欧洲极右翼政党也不一定具有加持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国际形势更大的不确定性而让法国民众对本国极右翼产生不安情绪,因此“国民联盟”对内对外大概率都还是会选择谨慎行事。
至于法国的执政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着自己的雄心抱负。国内政治格局对马克龙总统的掣肘,并未影响他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倡导欧洲团结和欧洲战略自主,在乌克兰冲突与中东冲突中上演穿梭外交,加强法国在法语国家中的主导地位,扮演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先锋者,等等。所有这些,证明法国国内政治对其整体国家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只是,面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法国仍然需要依靠各党派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智慧理性应对、加以化解。(作者是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