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鸣:“零关税”落地,助力中非农业合作共赢
日前,我国给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已正式生效,其中包括33个非洲国家。这既可以使优质的非洲农产品更便捷地从非洲田间摆上中国餐桌,也可以进一步带动非洲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减贫进程。但需指出的是,该政策并非单边的惠非援非政策,而是中非双方互惠、互利的共赢之举。
对不少非洲国家而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农业转型升级则是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来,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是提高穷人收入的主要贡献因素,在减少贫困方面的效果是其他任何部门增长的两倍以上。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依然是以农业为主体。多数国家的农业GDP占总GDP的30%以上,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0%以上,且多数人口居住在乡村,农业就是这些国家经济社会的命脉。而非洲的贫穷又与其农业的低效生产、附加值有限等痼疾密切相关。
扩大自非进口农产品只是中非农业诸多合作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框架下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合作,中国已在非洲建成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等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相关地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显著提升了非洲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中非农业合作并不仅局限于生产与进口环节,还包括了大量中非双方在农业、服务业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流程合作。目前已有大批中国企业借此实现了“走出去”,寻到了发展新“蓝海”。中国劳动密集的精耕细作技术,为非洲突破资本限制和技术瓶颈提供了借鉴。与此同时,中国曾经广泛应用的手动、半手动农业机械用具也在非洲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笔者认识一位埃塞俄比亚副部长,尽管他并不分管农业工作,但他依然特地在手机上展示了一段中国微型拖拉机作业的视频,兴奋地表示这就是埃塞俄比亚所需要的,希望笔者帮忙查询该机器型号并联系将其进口。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广阔需求,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考虑发力的方向。
中非农业合作还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双方拥有互惠、互利的宽广合作空间。诸多非洲出口的农产品,多年来主要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导致其附加值和利润都相当有限。例如,加纳是全球第二大可可出口国,但全球知名的巧克力品牌却大都来自比利时、瑞士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已经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合作项目,由此有望通过双边乃至多边合作,将“非洲产品”打造为带有更高附加值的“非洲商品”。相应地,项目所产生的对于会展、广告服务、食品加工等领域的需求也将为中国在非企业提供进一步的合作与业务提升的机遇。
近几年来中非农业合作的蓬勃发展,已经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减贫效应。中非之间以科技创新与技术合作为驱动的互惠、互利与互补的双赢乃至多赢农业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履行大国责任,助力全球减贫事业,缩小全球发展赤字的生动实践与成功案例。如今,中非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和红利还尚未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未来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有望成为造福非洲各国的新亮点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