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其实很难

近日,从中国足协高层再次传出要完成“管办分离”的说法,并批准成立中足联。无论提法本身,还是决心之大、信誓旦旦,都很难让关心足球的人们闻之振奋。原因很简单,为了实现职业联赛管办分离,不计其数的人议了20多年、试了20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像足球竞技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管办分离仍未实现,总有人前赴后继,真是顽强。

管办分离,指职业联赛的赛事运行、市场经营不再由中国足协直接管理,而是交给中足联。从足球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中国的职业联赛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专业队出人、企业出资共建俱乐部,成为联赛参赛方。事实上,俱乐部从来未被视为职业联赛的主体,联赛的设计、管理、运行直至市场掌控,不是俱乐部说了算。一方面,俱乐部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身利益,也不受合理、有效的监督,始终在为争取话语权与足协论争;另一方面,足协的家长式管理无法服众,不断发生“猫和老鼠”的游戏事件。

管办分离后如何组建具有俱乐部联合体性质的职业联盟和相应的运营公司,如何界定这些机构的性质、作用以及监督机制,这是绕不开的议题,也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国际范本。中超联赛始于2004年,20多年来,有关上述议题的文件多次起草和修改,这一回像是有了盼头。但在更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印发也已10年,中国足协作为管理足球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完成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职业足球是足球运动的一部分,既有自身规律和国际惯例应当遵守,又受到全社会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职业足球如何满足大众文化生活需求而生存,如何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都不是几十年前改革起步时期就有充分酝酿、论证和策划的。     

管办分离,意味着俱乐部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比所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难得多,甚至向无先例,绝非只是足协要舍得放权让利那么简单。职业化必然存在利益的产生与分配,搞不好就可能为蛀虫利用。中国足球有深刻教训,但一定不能因噎废食。(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