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刚:“反向海淘”爆火,见证中国制造魅力
“海淘”一词最早出现于近20年前,指的是中国消费者跨境购买各种海外的商品。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创新和日益强大,跨境购物开始呈现“东风西渐”“反向海淘”之势。日前,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万亿元。而根据此前披露,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38万亿元,其中进口额5483亿元,同比增长3.9%;出口额1.83万亿元,增长19.6%,约占总体比重的四分之三。2024年仅前三季度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就已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可见,跨境电商出口的比较优势日渐增强,“反向海淘”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产业的支柱。
“海淘”稳步增长的同时,“反向海淘”正成为新时尚。在欧美市场,国产智能家居产品凭借高性价比与丰富的功能备受青睐;在东南亚,中国时尚服装靠设计新颖、款式多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反向海淘”的大潮正推动中国产品深入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反向海淘”的蓬勃发展有多方面原因,但其首要也是最核心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与强大。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以及设计水平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新技术含量持续上升。小到手机壳,中到手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大到汽车和重型装备,中国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的品牌效应正在打响。此外,得益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在生产规模、产业协同等方面较为成熟,从设计到量产的周期很短,造就了中国产品丰富多样、质优价廉等优势。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跨境电商平台崛起为“反向海淘”搭建了桥梁。今日的“海淘”相比20年前,无论是便捷性、丰富度还是安全性,都有显著的提升。从亚马逊到速卖通、Temu,各大跨境电商平台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界面设计、物流渠道、支付安全等核心价值,有效降低了购物风险与成本。与此同时,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极大提升了中国产品在海外的知名度。外国消费者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的各种推荐与分享,找到自己心仪的中国产品。
虽然近年来海外各国的通胀压力是不少外国消费者青睐中国商品、加入“反向海淘”大军的原因之一,但相比价格,带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反向海淘”用户忠诚度越来越高的关键。如竹、麻制成的窗帘销往中东、欧美,带有生肖、青花瓷元素的纸杯纸盘走红澳大利亚,还有贵州苗绣的箱包、少数民族玩具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独具“中国风”文化特色的商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在繁荣之外,跨境电商出口也面临一些新难题和新挑战。随着跨境电商出口行业的内部竞争加剧,低价“内卷”问题越发突出。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影响跨境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逆流下,跨境电商渠道的重要依托——进口货物“小额豁免”政策在一些国家已经收紧。而一些海外企业也开始学习中国电商的经验,短期内围绕争夺消费者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这都是中国跨境出口商家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长远来看,海外消费需求庞大的事实没有变,“反向海淘”依旧具备持续旺盛的条件,跨境电商仍处于发展黄金期。中国电商应继续积极布局,抓住创新机遇,积累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势能。
“反向海淘”持续升温证明了中国产品提质创新之路的正确性。要进一步抓住外国消费者,中国企业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在研发和设计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其次,“反向海淘”的繁荣离不开对物流、支付及运营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强化。因此,未来的跨境电商平台需要持续优化跨境电商生态,探索海外仓建设等新物流模式,加强国际支付合作,不断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
再次,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外,跨境电商要积极扩展新的潜力市场,如人口规模庞大的印度、富裕的海湾国家、中产快速崛起的尼日利亚等。语言和营销本土化是在这些地区深入推进电商发展的阻碍,叠加合规等复杂问题,拓展新市场还有很长路要走。
最后,“反向海淘”的大发展,始终依托于公平有利的国际环境,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协调。进出口流程和手续的持续简化有助于提升贸易效率,也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未来,随着加强物流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监管、促进创新等方面政策的出台与落地,跨境电商及上下游企业的信心会不断增强,市场也会更有活力。有理由相信,“反向海淘”今日的繁荣才刚开了个头,未来中国跨境电商新业态必将继续乘风破浪,成为全球电商创新的风向标。(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