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俐:全流程监督,严打“骗补产业链”

去年启动的“两新”消费补贴政策,点燃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9月至11月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0.5%、39.2%和22.2%;今年年初宣布将补贴范围扩大到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进一步唤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日前,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

然而,随着补贴政策落地,各类乱象也频频出现。例如,部分商家通过“先提价后补贴”、强制搭售,甚至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截取”补贴;一些“黄牛”利用虚拟定位、抢票软件,“秒抢”消费券并倒卖,让消费者一“券”难求;更有甚者,少数商家采用一物多卖、虚开发票等方式虚构交易套利,衍生出“‘黄牛’抢券—商家用券—骗取补贴”的骗补产业链。这些恶劣行径将利民政策作为谋私工具,不仅伤害消费信心、侵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吞国帑。

在本轮宣布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之初,有关部门就强调要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行为。但要有效遏制此类乱象,必须坚持防范、监控、惩处有机结合,实现消费补贴全过程规范、全流程监督。

一是在事前环节,规范发放路径。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优化识别防范措施,加强实名身份审核,提高抢券技术壁垒。同时也应创新发放方式,通过消费分析将消费券精准投放至需求群体,并严格限制使用期限、优化逾期作废制度,缩小黄牛介入入口和牟利空间。此外,相关平台亦应升级屏蔽措施,及时下架消费券“商品”并封禁账号,控制倒卖流通出口,净化消费补贴发放路径。

二是在事中环节,规范过程管理。首先,引导督促商家自觉履行价格承诺,做好价格标示,营造公平交易总体环境。其次,完善数字化监管、抽查式监督等多元监督路径,针对价格波动异常、消费时间异常、购买数量异常等特殊情况重点排查,全方位精准追踪价格违规、虚构交易等骗补、套补行为线索,实现消费补贴使用、核销全流程监督。最后,要继续畅通投诉举报机制、优化奖励与补偿制度,鼓励社会参与,扩大违规行为线索来源和发现路径,让消费者成为最大、最有效的监督“外援”。

三是在事后环节,规范惩处治理。第一,加强多部门协作,完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联合执法和线索移送制度,对违法违规商家及时取消资格、追缴补贴,实现闭环管理。第二,应注重分层治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人依法严格处理,提高违法成本。例如,对突击式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可根据价格法予以行政处罚;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行为,属于销售伪劣产品范畴,可依产品质量法、刑法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诉;虚构交易骗补等行为,本质是以虚构事实方式骗取国家资产,如涉案金额达标,可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至于“黄牛”抢券倒卖则涉嫌倒卖有价票证,可依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行政处罚;使用技术性手段抢票则可能构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可视情节予以刑事处罚。

打击恶意“围猎”消费补贴乱象,仍需凝聚多方力量,扩大社会参与,开展协同治理,方能有效斩断恶意行为利益链条和生存土壤,使消费补贴精准落入消费者的口袋,真正实现绿色转型、智能升级、促进消费、助商惠民。(作者是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