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期望中日“Z世代”创造新感动

7月的一天,秋冈荣子联系我,用中文写道:“家父秋冈家荣于7月12日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北星会刊“北星广场”最新一期刊载若干悼念秋冈先生的文字,读后感慨不已。秋冈家荣先生1967年任朝日新闻驻北京支局长,曾见证现代中国的艰难岁月。退休后他组织日中友好99人委员会,举办双边交流活动。日语“99”与“久久”谐音,意寓“日中友好悠长久远”。近日见到荣子,她说因成员离世或近迟暮,委员会已解散。尽管组织解散,但关于组织名称,荣子说,“这是包含父亲心意的名称,我希望如有机会,能继续沿用下去”。

秋冈先生及他代表的那代人曾倾力日中友好。如今物换星移,世代交替,当年推动日中友好运动的象征人物,已十不存一。岁月激荡,沧海桑田。那些前辈带走的不仅是那个世代两国民间的亲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走了整个世代的对华认知。今天的中日关系,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氛围。一些日本媒体用“嫌中”“反日”来形容中日各自社会对两国关系的对立情绪。

中日关系的虚无主义源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政治领域,中日双方的领土争端以及日本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暧昧态度,致使双方政治信任隔阂加深。在经济方面,日本制定的《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引发中日经济关系新担忧。而文化上,双方民众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认知在增多。

中日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日本社会学家大泽真幸在《追问世界——普遍正义与资本主义未来》中说,“日本‘嫌中’并非因为其他,而是因为中国发展而日本停滞”。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贫穷而日本富庶,但两国关系照样很好。那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对华充满优越感。而今天中国迅速发展,日本民众在对华态度上普遍心理失衡。

“大泽解释”可能片面。冷战后,中日共同威胁消失。两国如何能在新时代构筑新的共同价值?这30年间,世事巨变,中日遇到双边问题,再没有“老朋友”推心置腹直接交流,而是大多通过媒体“间接交流”。这远远不够,今天中日关系尤其需要“新交流”,即超越媒体视野的直接交流。两国需要促进许许多多具有现场经验的实务人员以专业角度进行交流。如何构筑一个广泛、深入、有效的多种层级对话平台,是重建中日互信一个崭新且重要的课题。

我们必须珍惜中日民间交往的点点滴滴,精心呵护许许多多的幼苗。与此同时,中日关系全面回暖,还需要国家层面关系的改善。今天我们需要一边促进“新交流”,一边寻求国家层面关系的新共识。

中日关系不仅存在历史纠葛,同时也掺杂地缘政治竞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重返亚洲”,试图“再平衡”增长的中国力量。安倍时代的日本提出“印太战略”,更加主动参与甚至有意引领美国的东亚战略。今天的日本对华外交,基本依照现实主义均衡理论。日本将增加军备,大幅提高军事预算。但是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并非所有均势政策都可以增强安全保障,反倒可能触发战争。此外,日本采取“去中国化”做法,强推“经济安保战略”,可能带来供应链成本上升,削弱国家竞争力。

中日关系中的虚无主义,不但消耗两国的发展能量,更妨碍两国在全球发挥更大作用。双方如果可以从低敏感领域着手,逐步建立信任与合作,就能够驱散虚无主义的阴影。中日交流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互动逐步改变双边关系,获得共同立场。

特朗普当选,预示国际秩序可能面临一个更为不确定的时代。对于特朗普的回归,日本外交、舆论界涌动着忐忑不安的情绪。在此关键时刻,日本外交是否更加需要认真反思其对华政策?

美国总统选举揭晓后,有一场中日高层互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5日在利马会见了日本首相石破茂。当记者询问石破茂访华的可能性时,他明确表示:“我意识到首脑之间的往来和会谈至关重要,会有机会。”这表明两国都认识到改善双边关系的紧迫性。

在全球秩序激变时刻,中日加强沟通不仅可以稳定双边关系、增强互信,而且可以增强彼此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中日两国需要重新确认各自目标,寻找新共识。两国在气候变化、新能源、老龄化社会等领域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拥有成功经验。中日两国完全可以超越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维,在“传统”与“未来”两个方向发现共同价值,确认共识。 

1980年,日本NHK曾播放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赢得日本社会的普遍感动。当年参与该片拍摄的一位朋友壮志未已,想重温这一感动。只是今天的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许多中日合作的动漫、音乐、游戏日益获得两国“Z世代”的支持。或许在现时代,新世代要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唱前人未曾听过的歌。衷心祈望中日新世代跨越虚无,凝聚现时代的共识,创造出新感动。(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